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崔待诏生死冤家〉基于叙事学理论的分析》

《崔待诏生死冤家》叙事结构分析
小说以十一首咏春诗为回首诗,突出一个“春”字,从各个角度来描绘春天的感觉,营造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春”的想象空间,然后从“春”的美好转到咸安郡王游春的情节,过渡自然,易于接受。这种以联想关系法导入故事情节的方式,在话本中常见,也更适合于短篇小说。每一个入话、篇首诗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头,可以慢慢铺垫,由联想生出线索,导入故事情节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崔待诏生死冤家》的叙事结构主要采用了话本小说的典型布局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1. 故事背景与人物初现
   故事开篇介绍了南宋绍兴年间的背景,咸安郡王游春偶遇裱糊匠之女璩秀秀,将其带入府中。同时,府中的碾玉工匠崔宁也被引入故事。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介绍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背景,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 命运转折与爱情萌动
   这一阶段主要讲述了秀秀和崔宁在王府中的生活,以及他们之间爱情的萌发。王府失火成为了他们命运的转折点,秀秀和崔宁借此机会逃离王府,开始了他们的逃亡生活。在潭州,他们暂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郡王府的小校郭排军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将他们的消息报告给了郡王。
3. 波折再起与悲剧降临
   郡王得知秀秀和崔宁的下落后,派人将他们捉回临安。在临安府,崔宁为了自保,将责任推给了秀秀,导致秀秀被打死后花园。秀秀的魂魄却因对崔宁的深情而不愿离去,她一路跟随崔宁来到建康,与崔宁继续做鬼夫妻。然而,最终他们的秘密被郭排军发现,秀秀为了保护崔宁,设计报复了郭排军,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在整个叙事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秀秀的勇敢坚定与崔宁的懦弱胆小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如秀秀和崔宁在王府中的生活与他们逃亡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也表现了自由和爱情的珍贵。同时,故事中还融入了浪漫主义元素,如秀秀死后的魂魄依然与崔宁相爱,反映了作者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这种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既有现实的悲剧感,又不失浪漫主义色彩,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叙事视角分析
(一)全知视角的运用
  1.全知视角下的故事全貌呈现
    小说以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的眼光为基本的叙事视角。在《崔待诏生死冤家》中,主要人物璩秀秀和崔宁的视角交替出现,构成了故事的主要叙述线索。秀秀的首次出现是在咸安郡王游春归来途经钱塘门时,从轿里向外看的一瞥之中,这种通过他人眼光引入人物的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期待感。随后,秀秀的形象逐渐在崔宁的视角中丰满起来,二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命运变迁也通过他们的有限视角得以展现。阐述全知叙事者如何能够自由穿梭于故事的各个场景,深入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描述秀秀和崔宁的爱情发展时,叙事者既能展现秀秀的勇敢坚定,又能揭示崔宁的懦弱犹豫,这种全方位的呈现对故事完整性的贡献。
  2.补充视角的运用
除了主要人物的视角外,小说还巧妙地运用了其他人物的视角作为补充,以丰富故事的层次和深度。例如,在秀秀和崔宁逃离王府后,郡王府排军郭立的视角被引入,他作为郡王的心腹,对二人的行踪了如指掌,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被捕。郭立的视角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还揭示了郡王残暴冷酷的一面,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二)视角转换及其效果
小说中,叙事视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而灵活转换。例如,在秀秀被抓入郡王府后花园后,她的生死就不为崔宁所知,叙事者也不得而知。此时,叙事视角暂时离开了崔宁,直到秀秀再次现身时,才重新回到崔宁的视角中。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与交替,使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小说还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叙事技巧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戏剧性效果。例如,通过人物眼光暂时取代叙事者眼光的方法,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来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等。这些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小说在叙事上更加成熟和精湛。
叙事节奏分析
   故事情节紧凑,节奏鲜明。从郡王游春偶遇秀秀,到秀秀和崔宁相爱私奔,再到他们被抓回临安,秀秀被打死,最后秀秀化作鬼魂找崔宁报仇,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没有冗余的情节。特别是在描述秀秀和崔宁的爱情时,情节发展迅速,秀秀的主动和崔宁的犹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故事节奏更加紧凑。《崔待诏生死冤家》的叙事节奏呈现出一种起伏跌宕的态势,既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发展,也有舒缓细腻的情感描写。
 
人物塑造与叙事
(一)人物形象的叙事构建
  1.直接描写与人物塑造
分析小说中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等方式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子,如对秀秀外貌描写体现她的美丽,语言描写展现她的勇敢泼辣,行为描写表现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间接描写与人物塑造
探讨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故事中的环境烘托等间接手段塑造人物的情况,如通过崔宁对秀秀的态度变化间接反映秀秀的性格影响力,以及王府的森严环境烘托出秀秀和崔宁追求爱情的艰难。
(二)人物关系与叙事结构
  1.主要人物关系网络
梳理秀秀、崔宁、郡王、郭排军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如秀秀与崔宁的爱情关系,与郡王的主仆关系以及与郭排军的矛盾关系,这些关系如何构建起故事的情节框架。
  2.人物关系的动态变化与叙事发展
分析人物关系在故事进程中的动态变化,如秀秀和崔宁的关系从最初的相互倾慕到经历危机后的微妙变化,这种关系的动态变化如何推动叙事发展,体现故事的叙事动力。
叙事话语分析
(一)叙事的修辞策略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崔待诏生死冤家》中,比喻和拟人的运用相当巧妙,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文学色彩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一)形象生动的场景
   描绘小说中通过比喻手法,将春日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例如,“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这里用春风的“好”与“恶”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既富有哲理又生动形象。
又如,“初如萤火,次若灯光,千条蜡烛焰难当,万座糁盆敌不住。”这句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火灾的猛烈和不可阻挡,为故事增添了紧张和紧迫的氛围。
(二)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也通过比喻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例如,秀秀被比作“娇女绮罗裳”,既展现了她的美丽和娇弱,又暗示了她身处富贵之家却命运多舛的悲剧色彩。
崔宁则被比作“后生”,既突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也暗示了他在故事中的被动和无奈。
二、拟人的运用
(一)自然景物的拟人化:
   小说中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例如,“春色”被拟人化为可以被燕子衔走、柳絮飘走、黄莺啼走等形象,既富有诗意又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又如,“东风”被拟人化为“断送春归”的罪魁祸首,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也暗示了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主题。
(二)人物行为的拟人化:
   小说中的人物行为也被赋予了某种超自然的色彩或拟人化的特征。例如,秀秀在逃离王府后与崔宁相遇并结为夫妻的情节中,她的行为被描绘得如同一位勇敢无畏的战士,既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又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又如,在秀秀被郡王杀害后复活并向崔宁索命的情节中,她的行为被描绘得如同一位复仇女神般冷酷无情,既让人感到恐惧又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崔待诏生死冤家》中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还深刻揭示了人物性格和情感以及故事主题。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
  2.对比手法在叙事中的作用
   在《崔待诏生死冤家》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人物对比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例如,秀秀和崔宁的对比:
  1.秀秀:勇敢、坚定、敢于追求爱情,即使在死后也不放弃对崔宁的思念和追求。
  2.崔宁:懦弱、胆小怕事,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往往选择逃避或妥协。
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也暗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走向。
2. 情节对比
   作者通过对不同情节的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例如,秀秀和崔宁在王府中的生活与他们逃亡后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在王府中: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技艺,但却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爱情和幸福。
  2.逃亡后:他们虽然面临着生活的艰辛和危险,但却能够自由地在一起,享受爱情的甜蜜。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也表现了自由和爱情的珍贵。
3. 环境对比
作者通过对不同环境的对比,营造了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例如,故事中的春天景象与秀秀被打死后的阴森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春天景象:生机勃勃、充满希望,象征着秀秀和崔宁的爱情萌芽和发展。
  2.阴森景象:阴暗、恐怖,象征着秀秀的悲惨命运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
通过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共鸣。
结论
   《崔待诏生死冤家》在叙事上具有独特的视角、紧凑的结构、鲜明的节奏、深刻的主题和质朴的语言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该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内受到推崇,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研究古代小说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作者:芝士就是力量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3-05 阅读:
校园文学推荐
  • 追寻红色足迹行,沂蒙精神永传承  ——青岛理工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