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孔乙己:被边缘化的灵魂——读鲁迅《孔乙己》有感

鲁迅先生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深受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毒害而不自知,孔乙己就是典型代表。在《孔乙己》中,鲁迅用经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荼毒的虚伪、迂腐的落后知识分子,生活贫困潦倒却又不事生计,茕茕独立,孤苦伶仃,虽有写得一手好字却又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甘于做抄书、写信的工作,只能靠偷窃勉强维持生活,而后也因为偷窃而被人打断双腿、被人嘲笑,最终悲惨地走向生命的结尾,让人可悲又可叹。全文并没有大起大落,而是十分平静地描写完孔乙己的一生,充满悲剧效果。
有人说,“孔乙己一生中执着于身份,却活得卑微。”文中无一“悲”字,“笑”字贯穿全文,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又在笑声中死亡。在这场盛大的谋杀中,每个“笑客”都是凶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掌柜的“笑”总是围绕着孔乙己偷了东西。他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上,对孔乙己指手画脚、冷嘲热讽。“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所有喝酒的“众人”的“笑”,是针对的、刻薄的,他们嘲笑孔乙己的“偷东西”“没有捞到半点功名”,他们嘲笑的是孔乙己的失败与不幸。“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小孩的本性应该是天真无邪、至纯至善的,但正是因为连孩子也无意识地嘲笑孔乙己,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那个“吃人”的社会中几乎所有人的生存状态,也更能理解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呐喊——“救救孩子”了。对孔乙己的嘲笑,成了当时社会中这群麻木庸碌的看客生命中几乎唯一的亮色,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只有当一个人无力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当生命中充满麻木和痛苦的时候,我们才会将他人的“比我们更加痛苦”当做心灵的解药和思想的麻痹剂,当做精神的“慰藉”。小小的酒店里所折射出的正是当时整个大社会的风气,突出了封建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也把人性之冷漠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孔乙己》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同时又能深刻揭示出文章的主题。酒店的小伙计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他的直接视角和直观感受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孔乙己的遭遇和社会的冷漠。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孔乙己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多方面的描写得以生动展现。他身材高大却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些描写揭示了他穷困潦倒、备受生活折磨的境遇。同时,他满口“之乎者也”,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则展现出他自命清高、迁腐不堪的性格特点。孔乙己的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当时背景下整个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此外,文章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就如孔乙己“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矛盾形象,既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也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文章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绝情。透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封建制度摧残的底层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以及整个社会对弱者的无情漠视。
《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境遇的描写,巧妙地勾勒出封建社会末期那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钻故纸堆却缺乏实际生活技能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无法找到自身定位的悲苦命运的弱者。小说通过众人的嘲笑将这位可怜人的悲惨故事贯穿始终,强化了文章的悲剧效果,而这种麻木的嘲笑,使得孔乙己的悲剧更为沉痛。小说中描绘的一面是孔乙己的遭遇和痛苦,另一面则是众人无聊的取乐,通过欢笑来掩饰悲痛,作品深刻传达出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反映出封建秩序对社会的扭曲和摧残。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导致了人们的冷漠、自私和无情。在这个故事中,短衣人们虽然同样身处底层,却对孔乙己不加同情,只是将他视为笑料,这显示出社会底层人士在封建秩序下的互相压迫和忽视。小说通过对这种冷漠社会的揭示,深刻展示出对封建制度的反感,以及呼吁社会关注底层弱者的紧迫性。
当下社会很流行一句话,“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正所谓脱不下的长衫,放不下的笔杆,对于今天年轻人来说,是敢于同命运斗争、不向困境低头的倔强和不屈,拥有“长衫自由”,成为自身主宰,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力,可以穿着长衫下高台,也能身着短褂上楼台。
 
作者:夏贝儿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1-31 阅读:
校园文学推荐
  • 枪与火之歌
  • 西部末日废土风短篇小说,勇气是人类的赞歌。
  •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