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从来如此,便对么?”——读鲁迅《狂人日记》有感

小说正文以日记体的形式,通过“狂人”这一形象以及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狂人”在文中看到周围的人都对他怀有恶意,认为他们想要吃掉自己,实际上这是一种象征,暗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狂人”从历史记载、生活细节等诸多方面发现“吃人”的现象无处不在,“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从“易子而食”到“割股疗亲”,指出封建道德就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同时,“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狂人”也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感到怀疑和绝望,但又试图反抗,他“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他对于吃人社会“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把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狂人”是站在时代前列,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揭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中国文化深刻反思,对中国甚至人类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基于复杂时间系统下对日记体小说传统叙事角度的转换是《狂人日记》最重要的叙事技巧之一。鲁迅在小说中引入三个时间系统,即现在(“余”作序时的现在)、过去(“狂人”写日记时的现在)、过去的过去(“狂人”写日记时意识中的过去),分别对应“狂人”错乱的病理逻辑和正常人世界的时间顺序。因此,小说既有正常时间线(见证者“余”),又有“狂人”在其日记中的时间线和回忆时间线,三条时间线交错,多角度地反映了“狂人”视角下的世界。在第一重时间系统下,“余”作为《狂人日记》的见证者,是小说主人公“狂人”生活的直观者。在正常的时间结构下,“余”的正常与“狂人”的癫狂形成对比,同时也引导读者进一步走进小说中“狂人”的世界,探究“狂人”为何变“狂”。实际上,“狂人”的癫狂,正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控诉。第二重时间系统是小说的主线,小说进人“狂人”的世界。这一时间系统是一个黑暗恐怖的世界,“狂人”无时无刻不处于“被人吃”的恐惧与担忧之中,甚至觉得赵家的狗也对他凶相毕露……因此,“狂人”认为人人都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在“狂人”的时间线内,虽然并无具体的情节和对话,但仅凭他的回忆与想象就勾勒出了一幅荒蛮苍凉、杂乱无章的封建社会图景,“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崇崇,不敢直接下手”,他看到了封建势力杀人的卑劣手法,同时也深深害怕着。第三重时间系统是小说的暗线,鲁迅在谈到《狂人日记》的写作动机时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由此可以看出,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小说的三重时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观照,在见证者“余”的视角下,“狂人”和作者本身的二重视线合而为一,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批判顺理成章。
《狂人日记》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意义,最引人注目的象征莫过于“吃人”这一意象。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食用人肉,而是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酷压迫和吞噬。在“狂人”的眼中,周围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都可能成为“吃人”的帮凶,这种恐惧和绝望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吃人”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奴役和压迫,使人失去自我,沦为社会的附庸。此外,作品中“月亮”和“狗”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月亮作为夜晚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寂寞、神秘等意象相关联。在《狂人日记》中,月亮可能象征着“狂人”内心的孤寂和不被理解的状态,同时也可能隐喻着社会的冷漠和无情。而“狗”则常常被用作忠诚或凶恶的象征,但在这里,它更多地被用来表现一种盲目跟从和助纣为虐的形象,暗示了社会中那些盲目服从封建礼教、参与“吃人”行径的人。当然,“狂人”这一形象本身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不仅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个体,更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和批判。“狂人”的言行举止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但却往往能触及社会的本质问题。他敢于质疑、敢于揭露封建礼教的虛伪和残酷,这种勇气和决心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狂人”的形象也象征着一种觉醒和反抗的精神,鼓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自由。
《狂人日记》是对现实社会的清晰认识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反思。鲁迅怀着对封建制度强烈的憎恨写了这篇《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所见所思揭示千百年来标榜着"仁义道德"的家庭制度和礼教统治的“吃人”本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残酷。《狂人日记》还展现出“国民性”批判的超越与对民族生存状态的忧思。一方面,《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文体革新,《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采用了独白体的形式进行书写,刻画了“狂人”这一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且序言采用文言文,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的“狂人”的最新境况,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其次是语言革新,陈思和老师曾说,“先锋文学为了表示它与现实环境的彻底决裂和反传统精神,往往在语言形态和艺术形式上也夸大了与传统之间的巨大裂缝。”这表现在《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小说“欧化”的语言空间。最后是思想革新,“狂人”恐惧的不仅仅是历史中人类的野蛮特性,更是弥漫于当下的社会日常生活,鲁迅对整个的社会生活、人生意义的合理性都提出了质疑。
文章结构严谨,体现了现代主义审美追求。作品采用复义手法,前一段文言文写道“狂人”已病愈并顺从现实环境前去当官,后一段白话文方开始写“狂人”的病例,借“狂人”之手揭示出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这种结构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声音,造成众生喧哗的效果。小说通过塑造被封建礼教迫害的“狂人”形象,以“狂人”自述式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族和传统礼教对人的迫害,发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振聋发聩的吼声,开辟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夏贝儿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1-31 阅读:
校园文学推荐
  • 枪与火之歌
  • 西部末日废土风短篇小说,勇气是人类的赞歌。
  •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