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字与衣食住行


语言文字既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又是根脉、是基因、是符号、是印记;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语言文字既传承文化和文明,又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象征。而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自然与中国人民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本文主要科普介绍汉字与衣食住行的关联。
1、 汉字与服饰
  汉字与衣食住行的关联第一方面就是汉字与服饰的关系。衣服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及其重要的,主要作用有护体御寒,遮羞以及装饰。在周礼中就有言“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这里的服饰就是指衣服和配饰,接下来我将从头衣,体衣,足衣,配饰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就是头衣,头衣又被称作元服,古文中加元服的意思就是行冠礼。而古代的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的头衣戴冠,弁,冕,平民戴帻。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贵族成年必须要戴的,所有也有达官贵人的代称,诗仙李白在《古风》中说道: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弁有好几种分别,即爵弁,皮弁,韦弁,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爵弁,是古代的士协助君王祭祀的时候用的服饰,形制象冕,颜色象雀头,是士的最高服饰;皮弁是天子、诸侯、大夫的次于冕的礼服,由白鹿皮制作,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于现在的瓜皮帽;韦弁则是在打仗狩猎的时候戴的,韦是指经过加工的熟皮,比较坚韧,具有较强的防护作用,在《周礼》中亦有记载,打仗必然穿韦弁服。冠指的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是最尊贵的礼服。平民所戴的头衣叫做帻,在头上用巾覆盖,一直盖到前额。在《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有一个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荐给汉武帝的时候就头戴绿帻,这个绿帻指的就是贱人之服,表明董偃自己是奴仆的身份。除了这些以外,头衣还有陌头和胄,前者就是俗人的帽子,又称缲头,绡头,帩头等。在《陌上桑》里就有记载:“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后代陌头音转为幞头,到宋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戴幞头。而胄,指的是打仗时用的头盔,秦汉以后叫做兜鍪,再后来叫做盔。很多文人作品中都有记载,例如辛弃疾的《南乡子》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指的是孙权年纪很轻就统率大军。
 其次是体衣,体衣顾名思义就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分为衣,裳,还有深衣。值得一提的是深衣,指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一种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象征了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公正,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与体衣相关的汉字有很多:襦,亵衣,裘,袍,衽,裾等等。本文介绍几个示例:亵衣,泽,衷衣指的是贴身穿的衣服,《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注解到:“泽,亵衣,近污垢。”袍,是指絮了乱麻或旧丝绵的长衣。《诗经·无衣》里面介绍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的袍是战士所服。绔,也写作绔,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是指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比较细致的生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做穷绔。穷绔的通行名为裈。《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自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第三个是足衣,足衣的称呼有屦、履,古曰屦,汉代以后称履,如今叫做鞋。用草编织的叫做草履,古人常以脱履、弃履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对人事看的很轻。《诗经·大东》里写到:“纠纠葛履,可以履霜。”舄,是指鞋底下加一层木底的鞋,设计巧妙,可以防水,在先秦是帝王之服。汉以后指一般的鞋。除此之外,还有鞮,韎等,均是与足衣相关的汉字。
 第四个是配饰,与配饰有关的汉字有环、玦,环是指重要的的佩玉,形状多为环形,大多是妇女的配饰。玦是重要的佩玉,即环缺了一块,古人常常用来寓义决、断之义。
2、 汉字与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汉字之间的渊源自公元前六千年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渊源。与饮食有关的汉字有很多,从主食,肉类和调料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有关主食的汉字有最基础的五谷:黍、稷、麦、菽、麻,再加一个稻则称之为六谷。古书中还有些常见的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粟、粱、禾、糗、粮、饼。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最为重要,除此之外,狗肉也是重要的饮食来源。牛羊猪在一起称之为三牲,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则称之为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对于这些肉食的吃法也多种多样,有炙、脍、醢、羹、脯,其中醢是指肉酱的意思,而脯也叫脩,我们经常在古文中看到的束脩就是把十根脯作一束,作为教师的酬金。古人调味不用糖,甘甜的味道用梅。易融的蔗糖大约唐代才出现,我国原来的糖其实是现在我们说的麦芽糖,不能直接入菜,唐人以前称为饴,是胶状的,掺入米粉之类的东西使其略硬一些,就叫饧,到宋代时糖才是蔗糖。
3、 汉字与居住
 早在远古时期汉字就与居住息息相关,古代的浅穴建筑称为出,此外还有格和高、京。高是指古代的土台建筑,而京是指木台建筑,木台下是敞开的半室外空间,可以迎来豢养家畜,在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还存在大量这种建筑,即所谓的“干栏式”建筑。
4、 汉字与车马交通
 汉字与车马交通的关联主要从车马和步行两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就是汉字与车马。战国以前陆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驾的车。马车不但平时用以载人载物,还是战争中的主要工具。车马在古代文献中是经常连称的,古代驾车以四马为常,也有驾六匹马的。古代的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马叫做服马,两旁的马叫做骖,古人常常以四马为常,所以常以驷作为单位计数车辆。《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里不仅仅是说他有四千匹马,也指的是他有一千辆车,车马是组合在一起的。除此之外,与车马相关的汉字还有辕,又叫做輈,为一根直木或稍曲的木杠;轭,辕的前端拴着一根横木,横木下面的叉形状马具;輗,指的是轭和辕相靠的销子,在小车上的叫做軏;辐,指的是车轮的辐条,共有三十根;毂,指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来贯轴;辖,车轮贯在轴端上后,为防止其脱落,要用辖插在轊里面,没有辖,车就不能行驶。除此之外相关的汉字还有很多,此处不做累述。
 汉字与步行相关的也有很多。在古代士大夫外出是不步行的,士大夫们的走路有很多的规矩,成为礼的一个部分。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急行曰趋,疾趋曰走。其中,行是走路的共名,可以用于抽象意义,走是跑的意思,奔是指逃跑,《左传·隐公元年》中写:“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趋是指小步快跑,是恭敬的动作。
五、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多年,汉字的诞生和演变承载了悠久的中国文化,汉字的特点使得人们在 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独属中国人 民的语言魅力。一方面,中国文化不仅完善了汉字 的整体结构,而且拓展和延伸了汉字的内涵,使它的内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汉字的完善与发展为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使得中国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因此,新时代的中国人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取精去糙,使中国文化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以汉字和衣食住行的介绍是一个小的切入点,事实上,汉字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关联。
时间:2023-12-23 作者:汪如雪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关注:
校园文学推荐
  •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的叙事分析
  • “三言”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编纂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篇,
  • 12-23
  • 浅论汉字与衣食住行
  • 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文字的出现更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在中国,汉字与传统文化一样历史
  • 12-23
  • 返乡
  • 过去的沉重成为枷锁,我是诞生于愚昧中的儿子,可愚昧与封建偏偏将我培养为一个聪明人,于是聪明人永远为自己的清醒而痛苦
  • 12-09
  • 桃之“妖妖”,我心念念
  • 冬离春临,春去夏至,夏末秋往;芽冒又落,叶繁又疏,花开又败。这是一年四季亦是故居院中那年年复年年的桃树。
  • 12-09
  • 《祝福》中的语言重复及其意蕴
  • 鲁迅小说中重复技巧俯拾即是,成为鲁迅作品中重要的语言景观。重复既是作者具有个性化的叙事方式,也是表现主题的需要。《祝福》中就有
  •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