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巢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绿动智行”发展成就观察团赴怡丰自动化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调研,以“洞察智造变革·链接人才未来”为主线,探索智能工厂技术与人才培养。
一、智慧工厂:精度与速度 在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观察团目睹了精密制造的科技场景:
(1)AGV智能物流系统以±5毫米精度自主转运300公斤电池包;
(2)机器视觉以0.05秒/帧的速度扫描电机壳体,实时比对海量缺陷数据库;
(3)数字孪生控制中心实现虚拟与物理产线98%数据同步,工程师可远程优化整线节拍。
技术总监李总监介绍,柔性装配线可兼容5种车型底盘,换型仅需22分钟。课本中的D-H参数化为七轴协作机器人的精准轨迹,令同学们惊叹。
图为技术总监向团队介绍各个工线流程
二、人才对话:重构能力图谱 人力资源总监张总监提出“机-电-数”三维人才能力模型:
(1)机械筋骨:掌握轻量化材料冲压工艺仿真;
(2)电气神经:精通电机控制算法嵌入式开发;
(3)数字大脑:善用MES系统进行产能瓶颈分析。
《岗位核心能力矩阵》揭示新需求:工艺工程师需增数字孪生建模;设备运维师需增工业大数据预测性维护;质量检测员需增AI缺陷识别算法调优。张总监以碳纤维电池托架为例,强调需同时理解材料力学、热压工艺及应力场分析(如COMSOL)的复合型人才价值。
三、课堂革命:教学重构 学生张磊在调试视觉传感器时发现,车间环境光干扰导致理论阈值(50lux)失效,需加载自适应滤波算法,这揭示了动态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此类实践痛点正推动教学改革:
(1)课程再造:新增《智能工厂系统集成》等跨界课程;
(2)设备升级:引入同款机器视觉平台,构建微型产线;
(3)评价变革:以“解决产线实际问题”替代传统考核。
指导教师王老师表示,让学生在实训室复现工厂问题(如AGV调度冲突),显著提升了知识获取效率。

图为技术总监向团队人员详细介绍一种汽车工艺零件
四、未来启示:锻造匠心 见证国产精密谐波减速器突破垄断时,学生刘儒博在笔记中写道:得知参与优化的装配流程提升良率0.8%,年节约240万元,真正理解了“工程师决定国家工业脊梁”的分量。车间里熬红的双眼,定义了青春价值。
结语:齿轮咬合时代脉搏 离厂时,观察团凝视AGV集群组成的钢铁洪流,听见了中国智造的律动。此行不仅拆解了智能产线的密码,更在年轻工程师心中植入了产业报国的精神芯片——那些调试过的代码将驱动大国重器,校准过的精度将丈量中国制造的新高度。
图为企业管理人员为我们团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