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长安大学实践队赴玉门老城区:于工业遗迹间,打捞“铁人”精神坐标

  “油城”玉门,如一位安然的老者,裹挟着历史的厚重,静静矗立在祖国西北大地上,等待着来访者开启。2025年7月17日,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玉门老城区,于693人防工程的幽深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陈列间,聚焦“铁人精神”的时代内涵,汲取奋进力量。
  693人防工程:地下70米的时光隧道
  上午,实践队进入693人防工程。地下70米的空间,像被时光攥紧的褶皱。昏暗光线里,斑驳墙体层层叠叠,复杂通道如蛛网蔓延。队员们脚踩砖石,靴跟叩击声在密闭空间里回荡,惊醒了沉睡的历史。
  通过实地观察工程结构、遗留设施及历史资料,队员们系统了解了该工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战略意义与建设背景。“你看这墙体加固的痕迹,每一道裂缝里,都卡着‘艰苦奋斗’的筋骨。”队员指尖轻触墙面,碎屑簌簌落下,似在应和这句感慨。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国防工程的筑牢根基与工业建设的攻坚克难,共同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境时始终坚守的信念力量。
  (实践队队员沉浸式体验学习)
  王进喜铁人纪念馆: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午后,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敞开大门,将“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最具象的方式摊开在众人面前。
  讲解员的声音,像从历史深处漫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不是喊口号,是王进喜们把命铆在油井里的执着。”锈迹斑斑的钻井钻头,静静趴在展柜里,却让人听见当年“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嘶吼。泛黄的文件上,潦草字迹里藏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劲,这是共产党人初心在工业战场的生动注脚——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自立自强,缺的不正是这种“铁人狠劲”?
  王进喜带领工人搅拌泥浆的复原场景前,队员们驻足良久。那些青铜雕塑的轮廓里,仿佛还凝着当年的汗与血。“这不是雕塑,是‘铁人精神’的活化石。”正如馆中文字所说,“铁人精神”从工业实践中孕育、在时代发展中升华的过程,这种精神跨越时空的温度与力量,便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实践队参观铁人纪念馆)
  老一井与老君庙:精神传承的现场课堂
  从纪念馆出来,实践队奔赴老一井、老君庙。油田钻井模型矗立在阳光下,红与蓝的机械结构,像一座精神坐标。队员们围着模型打转,有人俯身测量钻杆角度,有人用手描摹齿轮纹路。“当年就是靠这些‘铁疙瘩’,把‘中国贫油论’砸得稀碎。”话语里,是对先辈智慧的惊叹,更是对“铁人精神”落地生根的共情。
  老君庙静谧委身于玉门油田之中,老一井的旧址上,老物件与新青年相互交织,“铁人精神”从历史叙事,变成可触摸、可对话的存在。队员们沿着遗址踱步,脚印叠在当年石油工人的足迹上,像是一场无声的精神接力。“以前觉得‘铁人精神’是课本里的字,现在才懂,是玉门油田的骨,是钻井架上的魂。”从693人防工程的“自力更生”,到铁人纪念馆的“拼搏奉献”,再到老一井、老君庙的“传承接力”,玉门老城区像一部立体教科书,把党的精神谱系,具象成砖石、工具、钻井模型。
  对于实践队而言,这不是简单的“红色打卡”,而是一场精神寻根。实践队队员表示,传承“把个人融进国家”的精神遗产,在强国路上踩出属于新时代的脚印,是使命,更是方向。
  (团队合影)
 
  供图供稿|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
作者: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 来源: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长安大学实践队赴玉门老城区:于工业遗迹间,打捞“铁
  •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走进松溉古镇 探寻油纸伞非
  • 青春力量助传承:大学生三下乡激活五间堂鼓生命力
  • 鼓声穿越百年,匠心叩响时代——大学生三下乡探访永川
  • 重外院学子三下乡:一伞藏千年,匠心撑古今
  • 鼓槌上的青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与千年堂鼓的传承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