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愈发成为民族精神底色的今天,承载着千年智慧与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为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7月13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院东方语学院“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队伍走进永川区五间镇农贸市场,只见一位老师傅正在埋头制鼓,而这位老师傅手中正是永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间堂鼓。
堂鼓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相传在北宋崇宁年间,胡安道因在朝廷中表现出色而得到徽宗的赏识,徽宗竟将宫廷中的一面铜鼓赐予了他。这面铜鼓工艺精湛,轻击则如琴瑟之声,重击则似洪钟之响,加之皇上的加封,更显得尊贵非凡。胡安道卸职后,将这面铜鼓带回故乡,全族人以最高礼节迎接,并将其珍藏在宗祠之中。邻村的人们见状,也仿照铜鼓制作了牛皮鼓,其声音洪亮悦耳,同样成为村里的堂鼓。每当急难之事发生,堂鼓一响,全村人便齐聚一堂。
“我老家是四川资中的,从小跟着爷爷学习堂鼓的制作,从15岁开始独立完成制鼓,到现在也有42年了。”当团队成员走进五间堂鼓非遗传承人祝明建老师的门面时,他便笑着跟我们说着他的故事。由于是代代单传,到了祝师傅这一代也面临了传承危机,制鼓的学习工艺复杂难学,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的手艺制品也渐渐失去了兴趣,目前堂鼓的用途主要用于川剧以及道士之中。
堂鼓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张牛皮要经历1-2个月的晾晒,随后上模、打孔、打磨等各种工序之后才能用于堂鼓的制作,祝明建师傅告诉我们,简单的堂鼓制作需要2-3天,而较为困难的堂鼓则需要一周左右。鼓虽看起来较为小巧,但也有足足10斤左右。鼓身是由上等柏树制成,需要通过机器分割成同等大小的条状木块,根据堂鼓的不同大小,切割成不同的船型木块。
当团队成员询问道如何掌握木块形状时,祝师傅是这样说的“我从接触到这个鼓开始也有40多年了,这些步骤、大小、形状早已是熟能生巧的程度。”说到兴头上时,祝师傅便用未制作完成的堂鼓为我们演奏了一段,随后他也邀请团队成员体验堂鼓的演奏,铿锵激越,气势如虹的鼓声,贯穿在整个门面。
“非遗传承是使命,我们要让古老鼓音,化作时代强音。”此次实践,不仅是对五间堂鼓的保护传承,更彰显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担当。未来,期待更多青年接过非遗传承“鼓槌”,以青春创意激活古老文化,让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光彩,助力文化自信自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书写非遗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