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槌起落,铿锵激越的堂鼓声穿透百年工坊。7月13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三下乡实践团深入永川区五间镇,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间堂鼓”传承人祝明建,以语言赋能文化传承、创新激活非遗生命力,为千年技艺注入青春动能。
(图片为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一、千年鼓韵,匠心传承
实践团成员首先拜访了五间堂鼓非遗传承人祝明建。祝明建出身制鼓世家,从10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制鼓。他不仅熟练掌握制鼓技艺,打起堂鼓来也是气势非凡,铿锵激越的鼓声总能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在祝明建的工作室里,成员们认真聆听他讲述堂鼓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还亲自上手体验了制鼓的部分工序,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人的坚守精神。在泛着柏木清香的作坊里,祝师傅向学子们展示祖传技艺。他手中一把虫蛀斑驳的刨刀已使用110余年,见证了三代匠人对堂鼓制作工艺的坚守。
(图片为祝明建师傅向实践团成员演示拉紧鼓皮流程)
二、对话匠人,触摸匠心
实践团探访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密码。祝明建师傅向大家展示着祖父辈传下的百年制鼓工具,与墙上挂满的精美堂鼓相映成趣,诉说着家族对技艺的执着。“上等柏木需晾晒两年,老牛皮风干两月,再经画墨线、刨弧形板、箍竹篾等12道工序,耗时数月方能成鼓”,祝师傅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们亲手体验弧形木板的拼接与牛皮蒙面,10余斤的成品鼓让成员们感叹道:“每一道凿痕都是时光的沉淀,每一记鼓声都是文化的回响!”在祝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参与鼓身打磨、皮面紧绷等工序,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一块柏木需晾晒两年定型,一张牛皮要经历数月风干,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耐心与智慧。
(图片为非遗堂鼓制作场地)
三、古韵新声,薪火铮鸣
牛皮绷紧,祝师傅手握鼓槌,手腕灵动一振。“咚!”一声浑厚深沉的鼓鸣骤然炸响,宛若穿越千年时空的远古回响,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咚咚!咚咚!”紧随其后的鼓点骤然密集,节奏迅疾攀升,声浪变得激昂奔涌,震得人耳鼓嗡嗡作响,心跳不由自主地与之共振。师生们纷纷聚拢上前,祝师傅微笑着递出鼓槌。指导老师厉昌晓率先接过,初试时节奏略显滞涩,在“手腕放松、紧跟鼓心”的提点下渐趋流畅自如。同学们也跃跃欲试,争相体验,有的轻点鼓面,发出如珠落玉盘、雨打芭蕉般的细碎清音;有的奋力擂击,爆发出洪钟大吕、裂石穿云似的雄壮节奏。小小的院落中,悠远的古老鼓韵与喷薄的时代青春激情交融碰撞,谱写出一曲年轻的手掌接棒千年技艺、澎湃鼓点与年轻心跳同频共振的传承乐章。
(图片为实践团成员轮流敲鼓)
鼓声穿越千年,在青年手中激荡出时代新声。当柏木清香与青春热忱在工坊交融,当牛皮鼓面邂逅现代文创设计,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真切感受到匠人的耐心与智慧,我们将以文化为桨,让昌州古韵的遗风流传千古。同时也更加明晰非遗传承的密码,终由青春唤醒、借乡脉延续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