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来到了赣州,在赣州儿童服务站,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用“共鸣+实战”双轨教学,为孩子们武装反霸凌技能。当孩子们从“害怕说不”到“勇敢反抗”,从“不懂伤害”到“学会尊重”,这场教育已然超越了“防霸凌”本身。游戏化教学破解教育痛点课程由“反霸凌闯关游戏”导入。这个游戏由5个关卡组成,每过一关,孩子们就能得到一枚贴纸,集齐5枚可兑换一只钢笔。“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中,有2人有过支教经历。“在支教时,我发现很多孩子被欺负后,第一反应是‘我做错了什么’,”有过2年支教经验的志愿者说,“所以这次活动,我们特别加入了‘自我肯定’的环节,告诉孩子们‘被欺负不是你的错’。”为了让“自我肯定”不空洞,实践团队准备了“优点树”——一棵画在白板上的树,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的一个优点贴在树上。“小桐会弹钢琴”“小远跑步快”“我很善良”……很快,“优点树”就挂满了彩色便利贴。从漫画共鸣到纸痕具象上午9点,“第一关:认识霸凌”开始了。志愿者们用“漫画手册”讲解:第一页是“语言霸凌”,画着一个孩子被骂“笨蛋”;第二页是“行为霸凌”,画着抢玩具的场景;第三页是“关系霸凌”,画着几个孩子孤立另一个孩子;第四页是“网络霸凌”,画着手机屏幕上的恶意留言。小桐是个安静的女孩,看到“关系霸凌”的漫画时,眼圈红了。志愿者走过去,轻声问:“小桐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小桐点点头:“以前的同学不跟我玩,说我太安静。”志愿者把她的手放在“优点树”上:“你看,‘安静’也是优点呀,很多画家都很安静呢。”10点30分,“第二关:心灵体验”——也就是“纸喻心”环节开始了。志愿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A4纸:“这张纸就像我们的心情,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被伤害’的心情。”他播放了一段录音,里面是各种霸凌话语:“你真笨”“没人喜欢你”“离我们远点”。孩子们随着录音揉捏纸张,小桐捏得很慢,纸上的褶皱却越来越深。录音结束后,志愿者让孩子们分享感受。“我的纸皱得像爷爷的脸,”小远说,引来一阵笑声。“我的纸好像在哭,”小桐小声说。志愿者趁机说:“当我们听到不好听的话,心情就会像这张纸一样‘皱起来’,这不是我们的错,是说这些话的人不对。”实战淬炼:三阶段技能速成法“第三关:实战演练”是最热闹的。志愿者们设置了“语言反击”“安全脱身”“寻求帮助”三个小关卡。在“语言反击”关卡,孩子们要对着镜子练习说“请你停止”“我不喜欢你这样”。小桐练了5次,声音从几乎听不见到清晰响亮,当她第5次说完时,自己都笑了。“安全脱身”关卡模拟了“被多人围堵”的场景。志愿者们手拉手围成圈,孩子们需要找到空隙跑出去。起初,小远慌得乱撞,志愿者教他:“先看清楚哪个方向有空,再快速跑。”练习3次后,他能轻松地从空隙中跑出,还得意地说:“我找到技巧啦!”“寻求帮助”关卡最有意义。志愿者扮演“老师”“家长”“保安”,孩子们要向不同的人报告霸凌情况。小桐向“老师”报告时,一开始说不清楚,在志愿者提示下,她终于说:“老师,有人不跟我玩,还说我坏话。”“老师”扮演者蹲下来,认真地说:“谢谢你告诉我,我会帮你的。”小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团队升华:从海报共创到集体宣誓下午2点,“第四关:团队合作”开始了。孩子们分成5组,每组需要共同完成一幅“反霸凌海报”。小桐所在的组画了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友善”“尊重”“帮助”的果子。小远的组画了几个孩子手拉手,旁边写着“我们一起玩”。3点30分,“第五关:承诺仪式”——孩子们把自己的“心灵纸”贴在“反霸凌承诺墙”上,然后一起宣誓:“不欺负别人,不嘲笑别人,遇到霸凌,勇敢说不,及时报告。”宣誓结束后,每个孩子都拿到了5枚贴纸,兑换了心仪的钢笔。活动结束后,服务站的老师给团队发来了一条消息:“小桐刚才主动跟其他孩子玩了,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哦!”志愿者们看到消息,都开心地击掌庆祝。志愿者在总结会上说:“我们不仅教了反霸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值得被尊重,被喜欢。”团队计划把“反霸凌闯关游戏”做成可复制的教案,供更多儿童服务机构使用。离开赣州那天,团队收到了孩子们画的画,小桐画了一张平整的A4纸,旁边写着“我的心情”。这张画被志愿者贴在了宿舍的墙上,时刻提醒着他们: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心灵。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通讯员朱梓瑜 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