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时代,正确“审丑”

  随着时代发展,“丑文化”慢慢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丑文化”可以从历史发展角度,内容,形式和效果四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审丑”,取长补短,得到身心最大化愉悦。
“丑文化”已经日趋成为当代潮流之一,结合时代正确理性分析审丑文化已是当务之急。什么是丑文化?按照审美客体的性质划分,审美客体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美和丑。美和丑是相对应的,如果说美是规律性和主观思想的和谐统一,那么丑就是规律性的分裂,主观愿望的破灭。
在自然社会中,一株植物合乎自然地茁壮成长,那么这株植物就是美的;反之,如果这株植物身上出现斑斑点点的疤痕,那么这株植物就是丑的。一只狮子昂首挺胸,目光犀利,捕食猎物精准迅速,那么它呈现出来的就是美;反之如果它羸弱瘦小,不堪一击,那么它呈现的就是丑。
在人类社会,美和丑不再停留于表面。美和丑延伸出来,即为美丽与邪恶,善良与丑陋。它们不单单是简单的对立,也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但内心善良;副主教克劳德却道貌岸然,满腹淫欲。所以人类社会的美丑很难以一种决断的结论呈现出来。
一.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丑陋
(一)丑陋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体现了文明的异化。丑陋真正体现出价值时大约是公元19世纪,当时德国美学家卡尔·罗森克兰兹认为丑不在美的范畴中,是对美的否定。罗丹的雕塑作品《欧米哀尔》使丑具有独立情感价值。在后现代的美术展览馆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和谐的线条,跳动的色彩,而是歪七扭八的图形和黑暗杂乱的色彩,艺术品逐渐让人感到丑陋。
(二)丑陋从内容上来看,体现了无价值的特征。荒诞的作品甚至找不到客体,丑陋就是它唯一的客体,它们都没有直接价值。正是通过无价值来告诫人们一些隐晦的道理。
(三)丑陋从形式上来看,体现了反和谐的特征。丑本身就是不符合规律的存在,在形式上经常表现为不完整、不统一,不规律。丑的对象通常表现为生理上的缺陷,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异。总之表现出来的不是理想的种类典型。
(四)丑陋在效果上一般会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例如恐惧、憎恶、愤怒,与美带来的宁静、喜悦、舒心大相径庭。在自然和社会中感知丑,所引起的普遍是一种不安、迷惘与痛苦的感受。总之丑是由于客体的无序性完全压到主观目的性的情感。拿现代广告举例,如果服装中出现暴力、疾病等丑陋元素,千疮百孔的衣服,伤痕累累的群众,那么它的商品一定不会因此获益。
二.丑文化的表现
  由于当下短视频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常规的审美需求,追求别样的新奇感受。因此一些人为了获取互联网的利益,拍一些不符合规律的视频。一部分的人刻意扮丑,利用浮夸奇异的服装,吸引人们的目光。他们大多以一些“非主流”时期的造型,蓬乱的头发,过于紧身的衣服,来获取人们目光的短暂停留。另一部分的人以“土味文化”为载体,用过去的话语刺激人们的感受,让人有记忆点。平民化、草根化成了他们得到流量的密钥。虽然有些视频并没有实质性的输出意义,但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获得短暂的放松和愉悦也不失一种休憩方式。审丑文化换个角度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异化。
三.丑文化的合理之处
丑和美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美和丑相互对应,相互彰显,相互渗透。没有丑就失去了参照物,印证不了美。因此丑的存在也具有合理之处。
(一)丑的形象有时使人感到滑稽可笑,它可以使人感到放松。在喜剧表演中,很多角色常常以滑稽丑陋的姿态呈现在台上,以此让观众捧腹大笑,拉满喜剧效果。一般来说,艺术作品中如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丑化性质,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幽默和诙谐之感;而那些具有一定程度的美化性质的作品则会给人带来一种同情、怜悯之情。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丑陋现象和丑陋人物的诗歌和小说,明清时期《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腐败官吏就给人带来了一种幽默和诙谐之感。
(二)丑的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丑的详细描述,唤起人们对丑陋的憎恶,对于批判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具有积极作用。中世纪绘画作品中对于教皇丑陋行径的刻画表现了教皇贪婪狠毒的灵魂。批判否定了教皇的丑陋,表达了作者追对封建专制的深恶痛绝。
(三)通过别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拓宽了艺术表现途径,使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逃离丑的环境,并形成对美的强烈追求。我国北宋书画家苏轼曾经创作过一幅《枯木竹石图》,奇树倚怪石,松枝干枯,石形残缺。木石形貌丑陋,象征画家坎坷人生,但这画中饱含了画家的意趣之美,渗透了其崇高理想。
丑的审美化正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延伸。艺术或是生活以丑为题材,将丑作为研究对象,都是扩大艺术题材的明智倾向。我们不需要制止丑成为题材,而应该多关注此类作品的真正意蕴。
四.丑文化的归宿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今的青年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之间巧妙地形成了平衡。前段时间“悲伤蛙”表情包和鱼头套风靡网络,并不是年轻人审美的降级,而是通过丑事物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悲伤蛙”夸张丑陋的外形,配上符合当下现状的文案,负面情绪得到强有力的释放。而鱼头套更是“社恐”人士的福音,年轻人戴上了鱼头套,自由地表达自我。正如网友戏谑:看似戴上了头套,实则摘下了心里的头套。如果丑事物可以使人或事得到正向反馈,那么恰恰证明了丑存在的合理性。
丑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丑并不是美。丑的审美化不是以丑为美,而是彰显丑所存在的审美意义。在新历史主义浪潮的席卷下,人们的审美品位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扭曲的审美倾向。如果单纯为了丑而丑,以丑为美,美丑混为一体,那就是本末倒置。西方童话《美人鱼》真人版的选角就引起了强烈不满,女主角爱丽儿由哈莉·贝利扮演,早在开拍前就备受吐槽和唾弃,因为哈莉的长相不属于大众审美的范畴,甚至可以被评述为丑陋。如果一部影视作品的审美和大众不符,那么它的口碑可想而知。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正视“丑文化”,不过度推崇,也不要全盘否定。汲取其中的有益之处,摒弃不益之处,才能真正的获得身心的双重放松。
 
时间:2023-12-06 作者:谢祈晏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关注:
校园文学推荐
  • 紧跟时代,正确“审丑”
  • 随着时代发展,“丑文化”慢慢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丑文化”可以从历史发展角度,内容,形式和效果四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从四
  • 12-06
  • 做时代新人,发时代新声
  • 今年是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第一百零二个年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际,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之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 12-06
  • 活埋
  •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校园,却被重压和痛苦所埋葬,像是溺水的不幸者,只能去抓住最后的浮荡。
  •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