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的技艺与历史,7月11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夏布博物馆(荣昌),开展以“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探寻传统工艺的现代发展之路。中国夏布博物馆位于荣昌区盘龙镇,是国内首个以夏布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系统展示了夏布的历史渊源、织造工艺及文化价值。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观、访谈传承人、体验织造技艺等方式,近距离感受这项千年非遗的独特魅力。
探秘非遗:从苎麻到夏布的匠心之旅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了夏布“绩纱成线,织线成布”的72道工序。队员在尝试操作传统织机后感叹:“一匹夏布的诞生需要数十天精工细作,现代机械仍难以完全替代手工。”团队还采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师傅,记录下“漂白”“刮浆”等濒危技艺的细节,为非遗数字化保护积累素材。

(队员们在观看系列宣传视频 胡佳琪摄)
创新探索:传统工艺的年轻化表达
针对夏布产品受众老龄化问题,队员们结合设计专业优势,提出“夏布+文创”方案,设计出以夏布为材质的书签、灯罩等生活用品图样。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还走访当地夏布企业,分析电商销售数据,建议通过直播带货、跨界联名等方式拓宽市场。“要让年轻人觉得夏布不仅‘古老’,而且‘酷’!”队长王同学表示。

(队员们在体验老式电话 肖榆摄)
公益实践:非遗文化进课堂
团队联合博物馆开展“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为30余名乡村儿童讲解夏布文化,并指导孩子们用夏布贴画制作创意作品。当地小学校长称赞:“大学生用生动的方式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在本次实践经历之后,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荣昌夏布产业发展建议报告》,并计划在校内举办夏布文化展览。荣昌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高校力量的加入,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