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中国之乡” 到三产融合,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浙江农林大学“柚见果香”暑期实践团探访永嘉碧莲早香柚产业发展
自 2009 年荣获 “中国早香柚之乡” 称号以来,碧莲镇的早香柚产业已发展成为永嘉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企业成长,更通过文旅融合与招商引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碧莲镇将聚焦三产融合,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在竞争中寻求共赢。2025年7月16日-17日,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浙江农林大学王美燕老师等带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一棵母树缔造的产业奇迹——永嘉早香柚百年传承与创新”主题,深入碧莲镇开展调研活动。
产业规模凸显效益,多维度助力发展
2025年7月17日上午,实践团对永嘉县碧莲镇负责农业的副镇长孙娅进行关于早香柚产业政策扶持、品牌打造、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访谈。通过采访,孙镇长表示:如今,碧莲镇早香柚种植面积达 7000 多亩,产量 8000 多吨,产值突破 8000 万元,直接带动 3000 多户农户增收。在产业带动下,当地 3 家企业成功入选 2024 年永嘉县农业龙头企业,彰显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同时,早香柚产业还辐射到了周边大若岩、巽宅等乡镇,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户种植早香柚致富。
图为孙娅镇长接受采访画面杨欣颐摄
图为孙镇长与“柚见果香”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合照杨欣颐摄
在招商引资方面,碧莲镇凭借早香柚产业优势,成功落地 2025 年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该项目是全省六个2025年度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也是温州市唯一入选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同时撬动社会资本 772 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文旅融合领域,碧莲镇已经连续举办 12 届的早香柚文化旅游节,每年一届的盛典已成为碧莲镇的亮丽名片。通过早香柚市集、文化传播、游戏互动、专家团队邀请等丰富活动,串联起镇内各大景点,同时宣传了别具当地特色的乱弹文化、缸窑文化、古建筑水利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提升了碧莲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未来三到五年,聚焦三产融合谋发展
面对这一产值将近过亿的产业,未来三到五年,碧莲镇将依托省级乡村振兴试点项目,聚焦一二三产融合,重点推进两大项目建设。
其一,打造早香柚科技种植先行区。在碧莲镇石背凹早香柚基地建设180亩标准化核心基地,实施清洁化、省力化改造以及早香柚品质提升工程,以科技赋能产业,提高种植效率与果实品质。
其二,提升早香柚种质创新保育基地。碧莲镇现有一棵树龄约百年的早香柚母树,当地早香柚产业均由其繁衍而来。接下来,将加强对该母树的保护,同时联合亚作所等科研机构开展早香柚优株的调查、筛选和鉴定工作,建设种子资源库,做好良株良种的筛选。
此外,该项目还将建成早香柚集散中心、早香柚宣传和展示中心、数字农业技术交流实践基地和早香柚乡村旅游公园等,同时拓展早香柚深加工研发、打造早香柚品牌。
图为百年早香柚母树陈华兰摄
图为碧莲镇石背凹早香柚基地实景 杨欣颐摄
图为碧莲镇石背凹早香柚基地金敏丽摄
从容应对竞争,欢迎合作共发展
针对周边地区引种早香柚带来的竞争压力,碧莲镇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当地早香柚种植面积和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不应求的现状使得竞争压力较小。他们非常欢迎周边乡镇参与到早香柚产业发展中来,只要具备合适的土地和资金,都可以开展合作,共同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母树保护与产业瓶颈:正视问题求突破
早香柚母树是碧莲镇早香柚的“产业之根”,是当地果农的“致富之母”。在母树保护方面,除了碧莲镇政府提供日常的管护支持外,浙江农林大学王美燕教授团队正积极开展开母树的救护工作,同时对母树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助力其生长。
然而,母树保护仍面临挑战。目前虽有政策和资金支持进行系统保护,但项目结束后,后续可持续保护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存在短缺,且公众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图为商讨早香柚母树的救护方案杨欣颐摄
谈及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孙镇长指出三点:一是土地要素制约,由于政策要求种植在果园地,而山区果园地较少,限制了早香柚的大规模种植;二是人才缺乏,据不完全统计,早香柚种植户中 70 岁以上的占 80%,产业传承面临问题,年轻种植户较少;三是影响力不足,尽管荣获 “中国早香柚之乡” 称号,但知晓度有限,市场主要集中在县内及温州市内,品牌打造仍需加强。
碧莲镇的早香柚产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凭借清晰的规划、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努力,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