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荣昌四珍非遗探研:特色畜禽与传统工艺协同传承计划”实践团队走进荣昌折扇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寻非遗魅力,助力文化传承,同时探索特色畜禽与传统工艺协同传承的创新路径。 在折扇厂内,实践团队成员们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氛围。一踏入折扇厂,映入眼帘的是陈列有序、工艺精湛的折扇成品,它们或古朴典雅,或华丽繁复,每一把都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墙壁上的老照片记录着折扇厂从初创到如今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荣昌折扇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创新的脚步。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折扇厂内合影 向庆熔摄)
第四代传承人尹春莲以及折扇厂前厂长张阿姨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她从折扇发展历程讲起,如数家珍般讲述折扇厂的兴衰沉浮,以及家人为折扇事业终身奉献的感人故事。“几十年来,我们一家人坚守在这个小小的折扇厂,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责任。”尹阿姨的话语中饱含深情,让在场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执着。

(图为尹阿姨向大家展示折扇厂志 胡佳琪摄)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实践环节。尹阿姨手把手指导学子制作折扇,从扇骨打磨到扇面装裱,每一步都耐心教学。在扇骨打磨过程中,大家拿着打磨工具,小心翼翼地在扇骨上来回摩擦,尹阿姨不时提醒:“用力要均匀,不然扇骨会不平整哦。”来到扇面装裱环节,成员们更是全神贯注。那薄如蝉翼的扇面纸,仿佛一阵风就能吹破,可偏偏要在这极致脆弱里,成就“轻似云朵、薄若烟岚”的美。每一次抬手、每一下排刷拂动,都得怀着绝对敬畏,因为稍有不慎,这份轻盈就会化作破碎。小王同学在裱纸时感慨道:“这真是一场与‘脆弱’共舞的修行啊,原来真正的美,始于对脆弱的珍视,在小心翼翼中绽放。” 浆水,是裱纸的关键变量,也是一场水与力的博弈。匠人必须精准拿捏水分,瞅准纸纤维“听话”的瞬间——将干未干时,施力角度、大小都得恰到好处,这是与材料特性的深度对话,差一分就会让努力白费。“这让我明白,非遗技艺里,‘顺势而为’是与材料磨合出的智慧。”小王同学在实践后深有感触地说。 裱纸容不得“差不多”,毫厘即成败。一道微皱、一个气泡、一丝歪斜,在成品上都会被无限放大。手腕下沉半毫米、排刷力度差零点几秒,都可能让努力前功尽弃。“非遗传承,是对极致的执着,容不得半点将就,每一次完美贴合,都是对‘精确’的极致追求。”实践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 而匠师们看似轻松的一拂,背后是时间沉淀的“手感”。那是千万次重复后,手指、手腕与材料建立的默契,是岁月赠予的礼物。绝非看几遍、试几次就能学会,它需要在日复一日里,让身体记住材料的“脾气”,这种默契,超越语言,是时间酿出的醇厚滋味。

(图片为团队成员亲手体验制扇过程 陈媛摄)
实践团队成员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学到了折扇制作技艺,更被非遗传承人的精神打动。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荣昌非遗文化,探索特色畜禽与传统工艺协同传承路径,让非遗“活”在当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尹老师、张老师合影 郑郁川摄)
据悉,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持续推进社会实践与非遗传承融合,鼓励学生以青春力量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此次探研活动是学校传承非遗、服务地方的又一实践,也为荣昌非遗传播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