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驶离武隆浩口乡何家村时,车窗外的绿水青山渐渐远去,但那些带着蜡染清香的笑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老人们温暖的叮咛,却在我心里扎了根。作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青耘何家村"乡村振兴实践团的一员,这七天的经历,是我大学生涯中最滚烫的记忆。
初见:在泥土里读懂乡村
7月8日清晨,我们10名队员带着忐忑与期待,踏上了这片藏在武陵山脉深处的土地。何家村村委会的郭婷廷主任早已在村口等候,她黝黑的脸上挂着淳朴的笑:"欢迎你们这些娃娃来给村里添把火!"这句简单的话,瞬间驱散了我们的拘谨。
第一天的村民大会上,当队长王瑞介绍我们要开展环境整治、非遗调研、普法宣传时,台下的乡亲们眼里闪着光。散会后,年过七旬的陈爷爷拉着我手说:"我们村的红苕粉好吃,但没人知道;蜡染手艺快失传了,你们能帮着宣传宣传不?"老人掌心的老茧摩挲着我的手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三下乡"不是来"体验生活",而是要真正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深耕:用青春汗水浇灌希望
第二天的问卷调查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乡村的脉搏。在贫困户李大姐家,她指着墙上孩子的奖状叹气:"娃成绩好,但我没文化辅导不了。"这句话成了我们开展支教的契机。第三天下午,当二十多个孩子围坐在村委会院子里,跟着我们读课文、做游戏时,他们清脆的笑声像山间的清泉,洗去了我们所有的疲惫。
最难忘的是第四天的环境整治。三十多度的高温下,队员们和村民一起清扫村道、清运垃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曾宇明同学中暑了,喝瓶藿香正气水又接着干;护理学院的王晶晶把防晒霜全分给了村里的老人。当看到原本堆满杂物的晒谷场变得干净整洁时,村民们自发鼓起了掌,那掌声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非遗调研让我们与传统文化撞了个满怀。第五天,在仡佬族蜡染传承人杨奶奶家,我们看着她苍老的手在白布上勾勒出蝴蝶纹样,蓝靛染出的靛蓝色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队员袁志瑞举着相机,从清晨拍到日暮,只为完整记录这门古老技艺的每一个细节。"这些视频要做成纪录片,让更多人看见我们仡佬族的美。"杨奶奶的话,成了我们共同的约定。
告别:带着牵挂继续前行
最后一天的文艺汇演成了全村的盛会。队员们跳的民族舞、孩子们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村民们自编的快板,把夜空都点亮了。当我们唱起改编的《仡乡的星星》时,好多乡亲都红了眼眶。
离村那天,郭主任送了我们每人一袋红苕粉:"这是全村人的心意,记得常回来看看。"车开出去很远,还能看到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队员们谁都没说话,但眼里的泪水道出了不舍。
七天很短,短到只能勾勒出乡村振兴的轮廓;七天很长,长到足以让我们明白"青年何为"。回到校园,整理调研笔记时发现,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沾满蓝靛的手帕、孩子们画的感谢信,早已成了我们最珍贵的收藏。
这场青春与乡村的相遇,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成长不在课本里,而在田野间;真正的热爱,要写在祖国大地上。未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何家村的星空、仡乡的星火,都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