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张家港,与当地城市管理局携手,为暑托班的孩子们精心打造“我是城市小主人”系列实践活动。团队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将城市管理知识、环保理念巧妙融入趣味课程,引领孩子们从“课堂学习者”逐步转变为“城市守护者”,在夏日实践的土壤中,播撒下责任与环保的种子,让青春志愿力量与童真守护之心相互交融。
在“小小城管”体验课筹备阶段,实践组成员精心设计模拟场景,本想按部就班地向孩子们讲解城市管理规范。然而,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却远超预期,完全跳出了预设的剧本。踏入社区巡查时,瞬间成为“城市小管家”的孩子们,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责任感。有的孩子蹲在地上,认真记录自行车乱停的位置,小本子上画满简易的停车标识;有的孩子凑在一起轻声商量:“要是直接说‘不能放杂物’,叔叔会不会不高兴呀?应该说‘这样堆着,走路的人会不方便’ 。” 一位男孩在 “执法日记” 里认真写下 “城管叔叔就像城市的大管家,让街道变得干净又整齐” ,这质朴的文字,让志愿者深刻领悟到:比起生硬地灌输规则,引导孩子们用同理心去理解、参与公共事务,才是这场体验课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城管工作人员讲解 尹映供图
垃圾分类课程中,团队创新设计“垃圾回家”游戏,用彩纸制作分类垃圾桶模型,让孩子们投放模拟垃圾卡片,把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有趣。到了户外实践环节,孩子们更是把所学知识“用”了起来:捡到塑料瓶,追着志愿者追问“这个能变成新玩具吗”;看到食堂剩下的饭菜,眼睛一亮喊着“老师说过,这能当小番茄的肥料,我们种的小番茄肯定喜欢” 。更让志愿者惊喜的是,活动结束后,有个女孩特意带来家庭垃圾分类记录表,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妈妈今天误把菜叶扔进其他垃圾桶,已纠正” ,旁边还画了个得意的小笑脸。这一幕让志愿者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当孩子们主动把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行动,真正的改变,就已在悄然发生。
图为孩子参与垃圾分类知识游戏 尹映供图
走进张家港市水利局,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与探索欲。在水质监测展厅,平日里最调皮的男孩也安静下来,紧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追问“要是有人往河里扔垃圾,这些数字会难过吗” ;工程师叔叔笑着让他摸了摸检测合格的水样,温柔说道:“你看这水多清澈,就像你们的眼睛,需要大家一起保护,才不会变浑浊呀。” 回程路过河边,一个女孩突然拉住志愿者的手,攥着从水利局带回的水质检测卡,认真提议:“老师,我们明天来这里捡垃圾吧,让小鱼的家更干净。” 孩子们在参观中的提问与行动,让环保理念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真正扎根在心底,也让志愿者真切看到,一次小小的参观,能唤醒孩子们守护河流、守护城市环境的强烈责任感。
图为孩子们在水利局聆听水质保护知识 尹映供图
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的每一个提问、每一次行动,都在“反哺”着参与实践的志愿者。那个在“城管体验”里坚持“先提醒、再帮忙”的孩子,让实践组成员懂得,规则背后,更需要人文温度;垃圾分类课堂上,孩子们把分类知识编成儿歌的创意,让志愿者看到知识落地时可以如此生动;水利局参观时,工程师那句“保护像眼睛一样的水” ,更让团队明白,环保教育,就是要把宏大的理念,变成孩子能听懂、能践行的小事。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此次“我是城市小主人”系列活动为契机,用青春志愿力量搭建起成长的桥梁。孩子们在实践中树立起城市主人翁意识,从关注自身课堂学习,到主动守护城市环境,甚至带动家庭一起践行环保、参与城市管理。这场夏日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收获知识与成长,也让志愿精神在童真与责任的交融中,不断蓬勃生长,成为港城文明建设中一抹亮眼的青春色彩,持续传递着守护城市、热爱家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