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三里墩社区实践的心路回响
参与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三里墩社区组织的“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社会实践,对我而言,绝非一次简单的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溯源与青春淬火之旅。它让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触摸到了民族记忆的温度,也重新校准了青春前行的航标。
初次踏入三里墩社区,围坐在历经沧桑的老者身旁,那些带着时光印记的讲述,瞬间击碎了教科书里关于烽火岁月的抽象概念。游击队员在暗夜中穿行的身影,普通百姓不顾生死支援前线的壮举,不再是冰冷的史实数字,而是一幅幅由血肉之躯绘就的、滚烫的生命史诗。这些饱含血泪与坚韧的故事,像一粒粒炽热的火种,落入心田,不仅重塑了我对历史的认知,更点燃了内心深处探寻真相、传承精神的迫切渴望。那一刻我深刻领悟,“赓续薪火”绝非空洞的誓言,它必须始于对历史脉络最真实的触摸与敬畏。
带着这份被点燃的热忱,我们化身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从案头沉潜于史料的梳理,到字斟句酌打磨宣讲稿,再到站在社区居民面前,将那段峥嵘岁月娓娓道来,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忐忑。然而,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眼中泛起共鸣的泪光,当捕捉到天真孩童脸上对未知历史的好奇,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涌上心头。我忽然明白,传承是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我们在倾力传递历史的星火,自身亦被那深沉厚重的精神力量所滋养和塑造。与此同时,整理社区尘封的红色档案,一笔一划参与绘制承载记忆的文化墙,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社区服务,实则是为无形的精神传承浇筑起坚实的具象基石。我不再是历史长河岸边静默的看客,而成为了躬身入局、努力架设沟通桥梁的行动者。这让我真切体会到,青年一代的传承,既要“知史”明理,更需“力行”笃行,唯有如此,烽火记忆才能真正融入社区的肌理,流淌进日常的烟火气息之中。
这场实践,于我是一次触及灵魂的价值观重塑。曾经遥远宏大的“家国情怀”,此刻凝结为老者讲述时眼角的皱纹、声音里不易察觉的颤抖,变得如此具体可感,触手可及。它让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青年手中接过的“薪火”,不仅承载着接过先辈理想火炬的责任,更需要在崭新的时代坐标下,找寻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燃烧姿态和价值坐标。实践也像一面明镜,映照出自身的不足:宣讲中对某些历史细节把握的偏差,服务时对社区实际需求反应的滞后,都暴露了知识储备的薄弱和实践能力的短板。但此刻,这些缺憾不再是令人沮丧的挫败,而是指引前行的宝贵路标。它们无声地告诫我,传承之路道阻且长,唯有以更扎实的学识为根基,以更真诚的同理心为纽带,才能让沉睡的历史记忆在当下真正“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回望在三里墩社区的点点滴滴,“传承”二字在我心中变得前所未有的立体而厚重。它是老一辈人饱含期冀的无声托付,是青年一代对历史深情的回应与承诺,更是民族精神血脉在时代浪潮中奔涌不息、永续向前的生动写照。这段珍贵的经历,在我心中铸就了坚定的信念:新时代的青年传承者,既要像细心的“历史拾荒者”,俯身打捞、珍藏岁月长河沉淀下的每一粒精神瑰宝;更要立志成为勇敢的“时代燃灯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去点亮烽火记忆在新时代苍穹下的璀璨光芒。
面向未来,我将怀揣这份从实践中获得的热忱与思考,步履坚定地继续前行。在书斋里深耕历史沃土,让“烽火记忆”沉淀为青春最深沉厚重的底色;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扎根生长,用切实的行动不断拓宽“薪火赓续”的边界;更要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独特优势,努力将本土的红色故事,编织成能够跨越语言藩篱、触动世界心弦的叙事,让这份属于中国的精神传承,既深植于民族根脉的坚实土壤,又拥有飞向更广阔天地、连接人类共同价值的羽翼。
“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这远非一次社会实践的终点。它,正是青春响应时代召唤、奔赴光荣使命的嘹亮起点。愿每一次深情的回望,都能见证那精神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炽烈;愿每一步坚实的迈进,都能让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磅礴力量相互激荡、彼此照亮,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上,汇聚成那永恒不灭、指引前路的光芒。
来源: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8-0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