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育在色达支教队踏上了一场特殊的文化探寻之旅。从东嘎寺的梵音古刹到红军长征筹粮纪念地的红色遗址,队员们在宗教文化的深邃与革命历史的厚重中,触摸色达大地的精神根脉,为支教事业注入更丰沛的文化滋养。
东嘎寺:一砖一瓦间的文化密码 清晨的阳光为东嘎寺的金顶镀上金边,藏式建筑特有的飞檐翘角与经幡回廊在蓝天下勾勒出庄严轮廓。支教队员们跟随着向导的脚步,在雕梁画栋间读懂藏传佛教文化的千年传承。
大殿内,矿物颜料绘制的壁画历经岁月依然色彩浓艳,画师以细腻笔触再现佛陀弘法的典故,每一道线条都凝结着对信仰的诠释;展柜中,百年唐卡《药师佛本生图》的金线在灯光下流转,向导介绍:“这些作品不仅是宗教载体,更是藏族绘画、纺织技艺的活化石。”队员们驻足凝视,从佛像的宝相庄严到经堂的梵音低唱,逐渐理解这片土地上“信仰与生活共生”的文化肌理。
“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藏传佛教,今天才明白,那些壁画里有历史,经筒里有传承,老百姓的虔诚里有对生命的敬畏。”支教队员李老师的感慨道出众人心声。这场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从“旁观者”变为“理解者”,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深远意义。
红色遗址:青稞地里的军民情深 沿东嘎寺旁的山路前行,红军长征筹粮纪念地的红色展板在风中微微作响。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色达时遭遇风雪围困,当地藏族群众冒着严寒,连夜将青稞磨成面粉送到营地——纪念馆里的旧草鞋、锈迹斑斑的粮袋,无声诉说着这段“军民鱼水情”的往事。
“当时有位叫卓玛的阿妈,把准备给儿子办婚事的青稞全捐了出来,自己一家却靠挖野菜过冬。”讲解员的讲述让队员们眼眶发热。玻璃展柜里,一份泛黄的《筹粮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藏文名字记录着朴素的赤诚。支教队员王老师在留言本上写道:“革命先辈用热血开路,群众用真心护路,今天的我们,要用教育铺路。”
教育者的使命:让文脉与初心共生 夕阳西下,队员们在纪念地的老槐树下围坐交流。东嘎寺的转经筒与纪念馆的红星徽章,在暮色中构成奇妙的呼应。“宗教文化教会我们尊重多元,红色历史教会我们坚守信念,这两者都该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养分。”队长吴老师的总结引发共鸣。
据悉,支教队已计划在后续课程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在历史课上讲长征故事,在美术课上临摹唐卡线条,让学生们既读懂“从哪里来”的历史,也珍惜“向何处去”的未来。正如队员们在日志中所写:“支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和这片土地的文化、历史一起,陪孩子们慢慢长大。”
这场跨越宗教与历史的探寻,最终落回到教育的本质——让知识带着文化的温度,让成长扎根历史的土壤。在色达的高原上,育在色达支教队正以教育为桥,让多元文化共生,让红色基因延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