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当格桑花的芬芳漫过色达的清晨,育在色达支教队带来的插花课,正为高原校园播撒着别样的美学种子。在剪刀与花枝的轻语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构图与搭配,更触摸到了自然与艺术交融的温度。
教室变身花艺工坊 上课铃响时,教室已被精心布置成小型花艺坊:透明玻璃瓶整齐排列,康乃馨、满天星与当地野花组成缤纷花材区,支教老师正示范着"高低错落"的插花秘诀。"看这朵格桑花,它的茎可以斜着剪,就能更好地吸水啦。"老师手把手指导的身影,与孩子们瞪大眼睛观察的专注神情,构成课堂最生动的画面。
起初,不少孩子对着散落的花材面露难色。四年级的卓玛捏着花枝反复比划,直到老师提醒"想想草原上花朵生长的样子",她才突然舒展眉头,将几朵紫色野花斜插在瓶中,营造出"风吹花草"的灵动意境。而男孩们则偏爱更富张力的搭配,用长枝绿叶搭建起"森林小屋"的框架,再点缀几朵亮色小花当作"窗户"。从手足无措到创意迸发,指尖的花艺创作,成了孩子们表达想象力的奇妙语言。
美育课里的成长密码 "老师,我的花总往一边倒","可以和同学换一种花试试呀"——课堂上此起彼伏的问答,藏着比插花技巧更珍贵的成长。当孩子们为调整花束角度相互支招,当有人不小心碰掉花瓣却笑着重新搭配,协作与包容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支教老师发现,比起作品是否完美,孩子们更在意"这是我自己做的",这种对创作的珍视,正是美育最珍贵的成果。
正如支教队队长吴老师所说:"在色达的课堂上,我们不只教知识,更想播下对美的感知力。"这堂插花课,恰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它让孩子们看见一片叶子的纹理,懂得一朵花的绽放需要耐心等待,更明白美不止于形态,更在于创造过程中的专注与热爱。
高原上的美育接力 课程结束时,每个孩子都捧着独一无二的花艺作品合影,笑脸与花束相映成趣。这些作品将被摆放在教室窗台,成为校园里会凋谢却永不褪色的记忆。而支教队带来的美育种子,正随着这样的课堂,在色达的土地上持续生长。
接下来,支教队还将开设绘画、应急救护等系列美育课程,让艺术之美与高原风光相遇,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美的滋养中,长出更丰盈的心灵。毕竟,教育最美的模样,莫过于让知识与美育携手,陪孩子们一起,把日子过成绽放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