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通,暑气渐盛,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追寻红色足迹的热忱。2025年7月20日,南通大学“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社会实践小队,踏着阳光走进南通革命纪念馆,试图从地方史的脉络中,读懂南通儿女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担当。他们在这片镌刻着英雄史诗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探寻地方革命史、传播红色正能量”的实践之旅。不仅深入学习南通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更带着收集的史料走出纪念馆,向过往路人讲述家乡的英雄故事,让沉睡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南通革命纪念馆坐落在狼山北麓,青灰色的建筑群落庄严肃穆,门前“南通革命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纪念馆以“江海红旗”为主题,系统展示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南通解放的壮阔历史。
南通地处江海之滨,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革命斗争呈现出“水陆并进、军民共抗”的鲜明特点。在“抗战烽火”展厅,一件泛黄的蓑衣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这件陈列在玻璃柜中的文物,袖口处还留着弹孔灼烧的痕迹。这是南通抗日根据地民兵使用过的蓑衣,课本里总说“人民是革命的靠山”,这件蓑衣让我真切感受到,真实地展示了普通百姓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参与战斗。在“江海儿女”专题展区,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映入眼帘。队员们发现,南通地区涌现出的革命烈士中,有近三成是20岁左右的青年。青春的意义在历史的对照中变得格外清晰。

图为小分队成员了解南京革命纪念馆知识 沈琳华摄
研学过程中,队员们不仅听讲解、看文物,更主动与纪念馆的研究人员交流,了解了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午后的南通博物苑广场上,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实践小队的成员们在这里。主动向周围的路人讲解“身边的故事”。起初,不少路人只是好奇地驻足观望,当听到“就在咱们狼山附近,曾发生过这样的战斗”时,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宣讲中,队员们还对一些故事要素进行实物展示。当讲到南通纺织工人在抗战中的贡献时,一块老粗布便被展示出来。人群中不乏孩子,这种生动、具象化的讲解形式对他们来说新颖有趣。
一天的活动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眼神却格外明亮。队员们相互分享着各自的收获。他们时而聊着纪念馆中讲述的历史、文物,时而回味从市民口中听来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和流动的历史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记忆。
大学生作为连接历史与青年的桥梁,让革命历史从封闭的展馆走向开放的社会。而如此扎根地方的实践活动,让青年人在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在传播中增强责任担当。南通的红色故事,从博物馆通过青年走向大众,今后也会一直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