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7月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户县。抵达当日,西郊村便为实践团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欢迎会——这场由苦果老师提议组织的活动,拉开了此次调研的序幕。
上午10时,欢迎会正式开始,实践团成员主持活动,以一首饱含乡土情怀的诗朗诵传递对农民文学的敬意,还专门介绍了AI技术对农民文学创作的支持路径,为传统农民写作注入科技视角;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成员们则致欢迎辞,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对实践团的欢迎,并以诗朗诵展现农民创作者的才情。活动尾声,双方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实践团与西郊村村民、农民作家们的真挚情谊。
图为实践团成员主持欢迎会。 岳思滢 摄
与苦果老师畅谈:从“苦果”到“甜果”,扎根黄土地的创作坚守
上午12时,实践团来到苦果老师家中与苦果老师展开深度交流,探寻其创作之路与农民文学的发展脉络。
谈及笔名“苦果”,其背后藏着一段人生故事:1986年因第一次婚姻失败,苦果老师决意以“苦果”为笔名,最初与土地无关,如今却将自己视作黄土地上“由苦变甜的果子”。期间虽曾尝试改名“青山”,但因读者陌生,三月后便改回,这份坚持也映照出他与文字的不解之缘。
创作之路始于1984年,彼时他在《长安杂志》发表第一首诗,与贾平凹同期刊发,成为创作生涯的重要起点。从半导体收音机接收信息,到两度走进陕西广播电视台做访谈,再到在杨凌农科城体验记者工作,多元经历为其创作埋下伏笔。2008年,他用打工攒下的4000多元出版首部诗集《不了的乡情》——最初拟名《我是你的爱人》,后采纳建议聚焦“乡情”,自此更专注农村题材创作。 2021年,因新浪平台部分内容无法打开,他抢救出500多首诗、200多篇散文、100多篇小说,分类出版《你是天边一抹霞》《那年腊月》等作品集,其中散文集《那年腊月》获著名评论家史飞翔、西安财经学院副院长白忠德点评,足见其作品分量。
苦果老师的创作始终扎根生活:《不了的乡情》涵盖建设监理、婚姻爱情、校园与农村等多元题材;小说集以爱情题材命名,散文集则满溢乡愁,故乡的水墨、手推磨、土炕等意象跃然纸上。“创作得有感而发,诗歌、散文、小说相通,都得有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他强调,年轻人创作难在缺乏苦难与悲愤的历练,唯有积累真实生活经验,才能让文字有力量。
从笔到键盘,从广播到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苦果老师的创作与传播方式随时代迭代,仅手机就敲坏5部。他坚信,农村题材永不过时:“城里的年轻人怀念母亲做的酸汤面、搅团时,正是写乡愁的好时候。”他还关注到底层创作者的力量——保洁大妈、保安大叔在公众号上成为作家,“艰难生活能激发人思考生存与发展,这正是创作的源头。”
谈及陕西农民诗歌学会,苦果老师细数其历程:继承王老九精神,1983年李强华创建画乡诗社,1994年张力成立学会,如今郭建明领衔第二代领导,通过公众号《陕西农民诗歌》(已至816期)与纸质杂志《陕西农民诗歌交流》搭建交流平台。他建议年轻创作者“利用多元平台,深入生活、多读书,守住初心”。实践团与学会达成共识,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长期开展活动,若国庆有活动,实践团将再访西郊村,而西郊村也成为实践团的“娘家”,情谊与调研将持续延伸。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苦果老师。 岳思滢 摄
与英桃老师对话:从“遗憾”到“热爱”,在生活褶皱里捡拾灵感
实践团项目成员同期与英桃老师交流,听她讲述从“什么都不会”到坚持创作的故事。
2022年疫情期间,她在做核酸的路上,观察到人们打招呼方式的细微变化,灵感涌动写下第一篇作品,自此踏上创作路。“平时看书不多,不太受他人影响,灵感都从日常生活里来。”她笑着说,日常的点滴观察,都成了笔下的素材。
作为全天制工作者,英桃老师早上四五点便开工,中午轮休,就餐多是扫完地后看周边店铺开门情况随意解决,虽有高温补助,但忙碌的工作让写作时间格外珍贵。“家人挺支持,但忙起来也会不想写,生活和家庭和谐才是根本,写作就是闲暇时的爱好。”她坦言,工作的辛劳与生活的琐碎,反而让创作更显纯粹。
谈及未来,英桃老师计划“看灵感走”,或许会尝试小说等新题材,“现在还不会,慢慢学”,但会继续保持闲暇创作的节奏,让文字在生活的间隙里自然生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刘英桃老师。 张恒烨 摄 此次户县之行,从热闹的欢迎会到与两位作家的深谈,实践团既感受到关中农民文学的乡土温度,也看到其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团队将持续追踪,让“泥土馨香”与“秦川犁笔”的故事更动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苦果老师、杨宏涛老师合影留念。 岳思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