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西安外国语大学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学校集合,带着对乡土文化的好奇与探寻之心,整装出发前往陕西户县。此次行程旨在深入基层,触摸本土文学脉搏,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初见书屋:公益初心孕育乡土文韵
抵达户县后,实践团首先来到了 “初见书屋”。推开书屋的门,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书屋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脸上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据老师介绍,书屋最初的初心是打造一个公益平台,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书籍、爱上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初心逐渐延伸 —— 他们开始专注于发展本土文化,主动拜访了众多当地的文学爱好者,耐心收集他们的作品,将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汇聚在书屋里,让乡土文学有了扎根生长的土壤。队员们在书架间驻足,翻阅着那些承载着本土记忆的作品,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故事在文字中流淌。
图为实践团参观初见书屋。 岳思滢 摄
文艺汇演:诗韵流转间的乡土共鸣
文艺汇演环节,成为西郊村实践活动中最富感染力的篇章,以纯粹的文字力量串联起在场每一颗热爱乡土的心。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阮芬、何志荣、姬仁斌等同志依次登台,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原创诗作,将乡土生活的肌理与温度娓娓道来。
朗诵者虽风格各异,却有着共同的底色:扎根乡土、贴近生活。他们的诗歌里,有春耕时的泥泞、夏收时的汗水,有老屋檐下的呢喃、新院落里的欢歌,更有对土地不变的赤诚。实践团成员静静聆听,时而低头记录,时而望向窗外的田野,仿佛在诗句与现实的映照中,读懂了农民诗歌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真谛。这些没有配乐、不加修饰的朗诵,恰如西郊村的泥土般质朴,却蕴含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让在场者深刻体会到:农民诗歌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符号,而是生长在田间地头的 “活的语言”,是乡村生活最本真的表达。
诗声渐歇,余韵却久久不散。这场以诗歌为核心的文艺汇演,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喧嚣的伴奏,却以最纯粹的文字共鸣,让实践团成员与西郊村的乡亲们、文艺爱好者们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 —— 原来乡土的故事,从来都藏在这些饱含深情的诗句里;而农民文学的生命力,正源于这份对土地、对生活永不褪色的热爱。
图为文艺汇演 。 岳思滢 摄
访王连生老师:笔墨耕耘数十载,坚守乡土写真情
随后,实践团采访了当地知名的乡土作家王连生老师。王老师的书房里整齐地摆放着他几十年来的作品,每一本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对乡土的深情。谈及创作,王老师强调 “实践出真知”,他认为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感受乡土的脉搏,才能写出有温度的作品。“关注历史乡土,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王老师说道,他的创作始终聚焦于普通大众,致力于把他们难以言说的情感用文字抒发出来。在交流中,王老师还提及李华强老师等本土作家,称他们的作品是时代的印记,记录了特定时期乡村的变迁。对于新时代农民写作的现状,王老师认为,关键在于后人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紧扣新时代的新使命,比如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时代主题融入创作。同时,他也坦言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人才流失 —— 诗社培养出的不少人才,最终选择奔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何留住人才、为本土文学注入新鲜血液,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图为实践团采访王连生老师。 岳思滢 摄
拜访苦果老师:乡土文学的别样坚守
行程的最后,实践团拜访了苦果老师。苦果老师深耕乡土文学多年,其作品风格独特,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队员们与苦果老师围绕创作灵感、乡土情怀等话题展开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户县本土文学生态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苦果老师合影。岳思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