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西外学子三下乡深入鄠邑寻诗情画乡文脉共传承

         2025年7月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成员前往西安市鄠邑区,参观初见书屋,并走进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和画乡诗社,开展了体验创作基地、朗诵农民诗歌、宣传“ai+新媒体”小知识以及专访农民作家等活动,深入浅出地了解鄠邑区当地农民写作发展现状。
初见“初”构文化空间,书屋“书”写地域文脉
        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初见书屋,这家书屋是鄠邑文化的独特缩影,承载着乡土文脉,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温暖的力量。在书屋屋主秦专理先生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两层独具特色的阅读空间。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初见书屋屋主秦专理。岳思滢 摄
        在秦专理先生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初见书屋创办于2018年,七年的时光见证了它从一间普通书屋蜕变为户县文化的重要载体。书屋的创办的初衷是实现24小时开放,为热爱阅读的人提供一个自由、信任的公共空间。书屋门口的小门不锁,随时欢迎读者进出,传递了知识,也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之情。而书屋的运营全部依靠屋主秦专理先生个人的经济支持,他以“独立书店”的情怀为支撑,默默承担书屋的水电等基础支出,使它能够长期服务于文化爱好者。
        秦专理先生表示,初见书屋早期专注于大众与学术类书籍的收藏,后逐渐将目光转向户县地方文史资料。屋主拜访了近百位本土作者,收集了六七百册户县文学作品,其中包含村史、家谱等珍贵资料。这些文献虽然文学水平参差不齐,但在社会生活与历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让本土作者感受到关注与肯定,激励了更多人参与乡土文化创作。初见书屋用它的独特方式书写着户县的文化记忆,也成为文化爱好者心中的避风港。
诗情画意蕴生机,“画乡诗社”写真情
         实践团成员慕名走进画乡诗社,采访了画乡诗社社长王连生先生以及诗社前秘书长杨宏涛先生。采访中,杨宏涛先生表示,就像他在《涝峪里的兰花草》中所说,“没有玫瑰妖艳,不与乔木参天”,作为农民作家,他们就像生长在山野间的兰草,不慕浮华,坚守本真,不刻意追求华丽的修辞或时髦的主题,保持土地赋予的质朴与真实,记录最本真的生活体验。杨宏涛老师的创作始终扎根于脚下的泥土,组织诗社活动则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和熟悉农村生活的朋友找到文学表达的可能,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农民作家创作的初心与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画乡诗社社长王连生。 岳思滢 摄
         诗社社长王连生强调,创作乡土题材要有亲身感受,要意识到生命的根与祖先相连,土地是创作的根源。并表示,写作应传达大众想抒发却难以表达的情感,而非个人小情绪,忌讳华丽词藻堆砌,要有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让画乡诗社成为农民诗歌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乡村文化注入了生机。
校村联动促宣传,科技赋能新创作
         在西郊村,实践团通过朗诵、讲座等形式与村民共同交流,搭建起校村联动的桥梁。活动开场,实践团成员倾情朗诵了苦果老师创作的诗歌《走农家路,读农家诗,吃农家饭》,赢得了村民的热烈掌声。这首诗表达了苦果老师对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赞许,也拉开了当天活动的序幕。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开展了以“AI+新媒体”为主题的小讲座,向村民介绍了如何使用“秀米”进行公众号排版以及AI技术在文学创作与传播中的应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了科技如何为乡村文化赋能,不仅加深了村民对科技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新方式的兴趣。

图为现场农民诗人即兴诗朗诵。 张棱晰 摄
         实践团还随机邀请了在场农民诗人进行诗歌朗诵,与村民共同分享诗意的感动。朗诵后,掌声雷动,活动在几位农民诗人激情澎湃的朗诵中圆满落下帷幕。从初见书屋的文化积淀到画乡诗社的诗意耕耘,再到校村联动的文化交流,实践团成员真听真说真感受,以实际行动,为鄠邑区农民写作的发展与宣传贡献了青春力量。


 
作者:杨雨欣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西外学子户县行探乡土文脉访文学初心
  • 桃香漫普梯:民族同心路,青春助力行——长安大学赴贵
  • 苏城实践团深耕调研,解码老年群体智能机器人需求
  • 西外学子三下乡诗联鄠邑润乡土笔耕西郊话真情
  • 西外学子三下乡深入鄠邑寻诗情画乡文脉共传承
  • 南京财经大学:“钢城绿舟”团队深度调研安徽马鞍山马
  • 图话实践 长安大学弘扬“两路”精神实践队赴青海省路网
  • 图话实践 长安大学弘扬“两路”精神实践队赴青海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