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走进了陕西省鄠邑区甘亭街道西郊村开展了一场以诗歌为媒、连接高校与乡村的文化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搭建村校联动的桥梁,深入了解乡土文学创作,为理解农民文学的当代形态、推动农民文学的发展提供多维度的观察样本与思想资源。西郊村领导干部、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会员以及鄠邑文艺界知名人士热情接待了实践团的成员。
诗颂农家传雅韵,科技赋能添新声
上午10点,活动在西郊村党员活动中心正式拉开了帷幕。实践团成员以热情洋溢的朗诵开场,深情演绎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苦果(黄仕虎)为本次活动特别创作的诗歌《走农家路、读农家诗、吃农家饭》,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图为实践团成员朗诵苦果创作的诗歌。 王嘉玉 摄 西郊村原村委会主任王隋唐同志代表村两委致欢迎辞。他介绍了西郊村的基本情况(2400余人,7个村民小组),并着重肯定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对推动本村文化事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随后,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陈亚琴同志宣读了李雪如会长的贺信。李会长在信中高度评价此次活动“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展现了中文学子的才华与担当,为基层带去了文化滋养,并寄语同学们“以朗诵为美,传承文化薪火,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中锤炼本领”。
实践团成员们响应李会长的期望,随即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赋能小讲座”。他们通过精心制作的手册,向在场嘉宾详细介绍了微信公众号排版美化工具“秀米”,并分享了“豆包”、 “Kimi”、“Deepseek”等主流AI工具的应用场景,旨在用科技力量服务乡村,让新知识点亮乡村文化生活。
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杨民社同志、顾问耿朝晖同志分别代表学会致感谢词并作总结发言,对实践团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实践团负责人王嘉玉同学代表团队,向西郊村领导、学会成员及乡亲们的热情支持表达了诚挚谢意。活动尾声,阮芬、何志荣同志及西郊村村民踊跃登台,以深情的诗歌朗诵传递真情实感,为上午的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图为阮芬同志朗诵。 岳思滢 摄
笔耕乡土情未了,苦果甘甜话真章
上午12时许,实践团成员走进苦果同志家中,对这位扎根乡土四十余载的农民诗人以及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新秀”刘英桃进行了深度访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苦果同志。 王奇轩 摄 谈及“苦果”这一笔名的深意,苦果同志坦诚分享:此名源于1986年第一次婚姻失败带来的心境,起初是苦涩的象征。但历经岁月沉淀,他视自己为“黄土地上的一颗果子”。“果子是由苦变甜的,”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甜了还不好,甜了就会酸了。”这既是对人生的感悟,也隐喻着乡土文学创作的艰辛与回甘。
当被问及首部作品《不了的乡情》时,苦果同志表示,这部作品虽以乡情为名,实则广泛触及了乡村的建筑、婚姻、生活百态。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他此后专注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基石。“只有把我的写作和土地、和乡村连接起来,只有扎根乡村、扎根于黄土地,才能够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他坚定地强调。回顾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发展,他精炼地概括其精神为“继承王老九,诗花遍地红”,道出了学会在传承陕西农民诗传统、推动诗歌创作繁荣方面的使命。
对于有志于乡土创作的年轻人,苦果同志给出了恳切的建议:诗歌创作不能是无病呻吟,必须源于真情实感和真切的生活经验。刘英桃对此深表赞同,她坦言自己的创作灵感也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点滴。
以书传情寄厚望,乡野新声续新篇
访谈结束前,苦果同志向实践团成员赠送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出版的《陕西农民诗歌交流》以及他的个人小说集《你是天边一抹霞》。陈亚琴同志也向同学们赠送了自己的诗集《追梦集》与《岁月集》。这些书籍承载着农民诗人对土地深沉的爱和对文学青年的殷切期望。
图实践团成员与苦果、杨民社同志的合照。 岳思滢 摄 青年的脚步走进西郊村,文学的情怀扎根黄土地。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高校学子深入基层的生动体验,更是一次文学精神与乡土情怀的深度融合。通过朗诵、交流、访谈与科技分享,西外学子深刻感受到农民诗歌质朴语言下蕴含的深厚情感与生活智慧,见证了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坚守与活力。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心灵倾听乡音,用实践探索着以文学和科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可能,让“诗润乡土深,笔耕真情浓”的感悟在实践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