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系綦乡智慧行,语润中华兴民生”社会服务践行团前往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学习红色文化。

(图为服务团成员在王良同志纪念馆合影)
沉浸学习,感悟红色初心 实践团首站抵达王良同志纪念馆。成员们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和生动的场景复原,系统学习了王良同志的革命生涯:从早年投身革命洪流,到积极参与武装斗争,再到带领部队英勇作战的光辉历程。大家深入阅读了王良同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故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

(图为服务团成员参观王良同志纪念馆)
专业赋能,搭建语言桥梁 为拓展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在参观学习后,系统整理馆内史料文献、展品说明及讲解实录等素材,启动了王良同志纪念馆双语导览音频制作项目。团队成员精心翻译、录制、校对,经过多轮内容核验,最终完成高双语音频剪辑合成,并生成了适配移动端的二维码矩阵。该二维码系统已部署于纪念馆入口及重点展区,访客扫码即可便捷获取多语种导览服务,有效提升了纪念馆的国际接待能力和文化传播力。

(图为服务团成员扫码获取多语种导览服务)
探访故居,追寻先辈足迹 随后,实践团前往王良同志故居参观。这座传统民居建筑完好保留了当年的生活场景。成员们依次参观了堂屋、卧室、书房等区域,仔细观察旧式桌椅、床铺、农具等陈设物品,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具象认知。

(图为王良同志故居部分场景)
青春誓言,践行时代担当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彭敏玉表示,非遗传承是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红色精神是激励乡村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文化洗礼,更是一次结合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的宝贵经历。她强调,外国语学院将持续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结合专业优势推动红色资源的多语种传播与创新转化,努力将中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新动能。团队成员也一致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融入后续学习和服务中,用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赓续红色精神。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红色历史的传承需要深入实地、具象感知;非遗文化的活化需扎根乡土。通过整理史料、制作双语导览的实践过程,成员们更加明确:文化传播不仅是知识与技艺的传递,更是精神血脉的接续。外语专业青年学子肩负着沟通中外、传播中国故事的特殊使命,在推动地方文化与红色故事“走出去”的征程中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