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文化是精神的根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御外辱的壮丽史诗,凝结着无数先烈的热血与智慧,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抗战文化走出教科书、博物馆,融入社区生活,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养分?2025年暑期,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进入三里墩社区,与社区居民携手开展抗战文化主题宣讲活动。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群体,以社会实践为梁,通过宣讲等形式,成为抗战文化的扎根与传扬注入青春力量。
宣讲活动前期,小分队队员分工合作,与社区负责人提前联系确定宣讲时间、寻找抗战文化相关史料、制作宣讲PPT,为宣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7月9日,小分队队员前往三里墩社区展开抗战文化宣讲,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抗战文化沉浸式宣扬活动。成员慷慨激昂地为居民介绍抗战文化含义、内涵、抗战历程、重要战役以及抗战意义,让居民们在讲述中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在“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中感受民族斗志的觉醒,在“淞沪会战”的惨烈中体会家国存亡的危急,在“百团大战”的壮阔中读懂众志成城的力量。那些曾在教科书里见过的历史名词,此刻化作有血有肉的场景;那些看似遥远的“英雄”,原来也是和他们一样有牵挂、有担当的普通人。这场宣讲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情感对话——年轻人用激情点燃历史的火种,老人们用经历印证岁月的厚重,孩子们用好奇承接精神的接力。

图为小分队队员在现场宣讲抗战文化。沈琳华 供图
抗战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符号,而是具有强大现实生命力的精神遗产。宣讲后,小分队队员与居民们共同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从第一个音符响起便攥紧了在场每个人的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队员们的声音清亮而坚定,居民中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挺直脊背,年轻时曾唱过无数次的旋律此刻从胸腔里奔涌而出,带着岁月打磨的厚重;孩子们跟着节奏摇晃小拳头,虽不全懂歌词深意,却从周围人发亮的眼睛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最后一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落下时,社区活动室静了两秒,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位爷爷红着眼圈说:“这辈子唱了无数次国歌,今天最不一样——刚才听你们讲那些宣讲内容,再唱这歌,才真正明白‘血肉长城’不是瞎写的,是真有人用命堆出来的啊!”歌声停了,但那股从心底涌起的热流还在蔓延——就像宣讲里说的,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用热血写就的旋律、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正通过这样的瞬间,悄悄在社区的角落里扎下新的跟。
7月10日,小分队队员来到南通革命纪念馆,灰色的建筑在夏日晨光里透着厚重的历史感,门前“南通革命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在绿树映衬下更显庄严。队员们拾级而上,脚步不自觉放轻,仿佛怕惊扰了馆内沉睡的岁月。展厅里,泛黄的战地书信、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军帽、泛黄的抗日宣传画报......一件件实物静默陈列,却像无声的讲述者,讲南通地区的抗战故事娓娓道来。走到“江海儿女英雄谱”展板前,队员们的目光被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吸引:有19岁就牺牲在南通城郊的女交通员,有带领乡亲们挖地道埋地雷的民兵队长,还有变卖家产支援抗日的普通商人......一位队员感慨道:“原来南通这片土地上,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英雄故事。”离开纪念馆前,我们在留言簿上写下:“我们会带着这里的故事走向未来,让更多人知道南通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浸染热血,每一个平凡的名字都值得被永远铭记。”走出纪念馆,夏日的阳光有些刺眼,队员们紧握了手中资料袋,脚步比来时更加坚定。

图为南通革命纪念馆。金煌捷 供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抗战文化的传扬既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大学生以宣讲为媒,在社区的方寸之间播撒精神的种子,终会让爱国主义的根系深扎土壤,让民族精神的枝叶伸向远方。正如一位队员说:“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历史,但可以让历史改变未来——这便是我们走进社区的意义。”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抗战文化的传扬永远在路上。当更多大学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社区的热忱,将宣讲台搬进楼栋院落、将英雄故事融入生活场景,当社区居民从“听众”变为“参与者”,从“了解者”变为“传承者”,抗战文化便会真正融入社区的血脉,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涵养品德的“营养液”、激励前行的“动力源”。这,正是以宣传为媒的深层意义——让沉睡的历史苏醒,让凝固的精神流动,让每一个社区角落都成为民族记忆的“存储站”,让每一代人都能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向着更坚定的未来,踏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