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3日,为践行为期一周的“大学生食品安全中国行”实践活动,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赴湖北黄冈,开展全链条食安科普。团队以乳业安全为切入点,通过企业探访、科普宣讲、街头调研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地探寻食品安全保障路径,助力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解密工厂成功密码:科技赋能安全品质管控
7月的7日与8日,实践队走进黄冈伊利工厂,深入学习乳制品安全生产全流程。在食品安全领域,伊利始终以国际顶尖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基于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该企业积极对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以及澳新等权威国际标准体系,精心设立了一套极为严苛的内部质量控制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在业内开创性地推出了阶梯式“质量管控三条线”,通过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把控。 在牧场管理方面,伊利全面推行智慧化管理策略,致力于打造智慧牧场。在奶源质量检测环节,刘涛经理介绍,奶源质量监测是重中之重,企业通过自建牧场与严格抽检机制,防范牧民为提高含氮量违规添加化学物质的行为。在牛奶生产环节,瞬时灭菌技术对温度控制要求极高,而灌装工序因无菌密封性要求严苛,被列为最高风险管控点。在工厂卫生层面,伊利采用全封闭式车间设计,严格阻断虫鼠侵入,并聘请专业除虫害公司定期消杀,所有杀虫剂使用记录均存档备查,确保化学品零残留风险。

目前,伊利牧场已实现了各类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大数据标准化处理以及可视化运用——意味着在奶牛养殖及牧场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的信息都能够查询,产品的来源都能够追溯,去向也能够跟踪。借助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伊利切实保障了原奶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乳制品。
团队成员还与企业管理层座谈,张友钰经理表示,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此类实践活动既增进了产业学业研究互动,也让消费者更直观了解食品行业的责任与担当。
街头调研倾听民声:市民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7月9日,实践团兵分两路,在黄冈万达广场及黄冈师范学院附近的小吃街展开随机采访。结果表明,黄冈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较高。超八成市民会主动查看食品生产日期,小吃街摊主均持有食品安全许可证,且公众对添加剂使用、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关注度较高。在采访中,一市民表示,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活动更想了解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相关内容。这显露出市民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渴求,令人心安。
走近老幼温情科普:安全理念浸润童心银发
7月10日,实践团走进黄冈颐尔养老院,用“拉家常”、“讲案例”的方式守护引发群体。成员们从食品选购的"一看二闻三查",讲到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再到健康饮食建议。此次宣讲活动中,老人们反映老院的食品十分健康的同时,也深刻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1日,队员们转战赤壁幼儿园。实践团队员化身科普小老师,以“牛奶宝宝的奇妙安全之旅”为主题,用童趣图片和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让食品安全种子播种在儿童心间。当实践团队员用充满童趣的话语“牛奶的超级洗澡澡”去讲解巴氏消毒法时,小朋友们了解到消毒所用的方法;当队员以“透明的小房子”比作包装盒时,小朋友们了解到包装的重要性。本次宣讲成功将食品安全的阳光照进儿童心房,增进儿童对食品安全认知,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食品安全,织密社会共治网
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在12、13日完成资料整合与总结后发现:食品安全需企业严控、公众监督、政策护航三方合力。食品安全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需要全社会协同筑就的安全防线。唯有企业以严苛标准一次次检测,商家自觉地办理一件件证件,百姓积极做到一遍遍留意,才能织就食品安全网。此次行动不仅彰显高校与产业协同共治的积极意义,也为构建更完善的食品安全生态提供了实践样本。
未来,我们将持续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带着本次实践所得,为“舌尖上的安全”贡献青春智慧,以脚步丈量食品安全标准,追寻人民幸福的食安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