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对《局外人》的解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对《局外人》的解读

摘要:作为阿尔贝·加缪创作的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局外人》揭示了作者对“荒谬”世界和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聚焦于探索小说主人公默尔索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从世界的“局外人”到认清“自己是幸福的”的演变过程,并探究他怪诞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一、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及内容分析

  阿贝尔·加缪作为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谬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各类作品一直都受到国内外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加缪的作品往往聚焦“荒谬”二字,揭示出世界的“荒谬”,同时展现人在荒诞中的奋起反抗。中篇小说《局外人》正是这样一篇经典的代表作品。

  在加缪创作的《局外人》中,小说讲述主角默尔索在母亲去世后不久过失杀人,法庭却以他对母亲的去世表现冷漠为罪证判以死刑,然而在最后的牢笼中,他拒绝了神父的开导,反而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小说开篇,主角默尔索就以很平淡的口吻描述了母亲的死亡:“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昨天,我不知道。”似乎母亲的死亡和他并没有多少关联。他由养老院告知母亲的死亡和葬礼的时间,在参加葬礼的途中也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反而在葬礼结束后他甚至感到喜悦——可以在床上睡上十二个钟头。这实际上展现了在社会的压力下(微薄的薪水而将母亲送到养老院,即使是因为母亲去世而请假也会遭到老板不好的脸色),默尔索的自身的“异化”,对世界的态度感到默然,如同一个“局外人”。他不会对母亲的死而悲伤,不会对玛丽的爱意做出回应 ,不会在开枪杀死阿拉伯人后停下。正如原文所言,默尔索多补的四枪,好像是他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

  小说第一章,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这一章,展现了默尔索自身的“异化”。而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荒谬”代替了默尔索的“异化”,他变了这场案件的“局外人”,律师在对其进行辩护时自居为默尔索,法官在询问案件时也从不调查杀人案件,反而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默尔索在审讯中保持沉默,逃离了异化的困境,不再在虚假自我的图像中越走越远。在最后面对强迫他信教的牧师时,他爆发出的言语,理解了母亲的行为,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反抗了社会对他强行异化和分裂,保存了自己生命的纯真。

  在《局外人》中,主角默尔索的行径与弗洛伊德主义的人格结构学说、“恋母”情结呈现出颇有意味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展现了弗洛伊德和加缪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讨人性的深刻联系。

  二、自我的“异化”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局外人》这部小说通过随着时间发展而事态的不断升级向读者展示了默尔索的内在心理。从表面来看,默尔索并不关心母亲,就连他的死亡也表现得似乎冷漠,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其实不难发现默尔索并不是不爱自己的母亲,恰恰相反,他深爱着他的母亲。他对母亲死亡的冷漠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异化”的具象化表现,在“荒谬”社会中,外界的种种压力使他不得不掩盖自己的情感,隐藏自己的终极欲望,使其自身的行为、表现看起来荒诞和麻木,但默尔索自身始终不能够脱离终极欲望,并在最后爆发,从而与世界的“荒谬”相对抗,讲述了自己的幸福。就弗洛伊德的理论而言,默尔索对母亲的态度,可以看作是一种恋母的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而默尔索所谓的终极欲望,指的就是对母亲无尽的、无条件的爱。

  在小说中,作为母亲唯一的赡养者的默尔索在三年前将母亲送到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微薄的薪水无力负担她的生活,而她又需要有人照顾。如果说母亲的存在为恋母的欲望能够得到暂时的满足,送到养老院可以“让她更快活些”,使得欲望得以存续。那么,母亲的过早死亡,则意味着欲望的终极破灭。“人只有一个母亲啊”,母亲的死亡使他感到烦躁,在葬礼的过程中,他也多次展现出自己的不耐烦,无论是在和院长的谈话过程中还是在送母亲去教堂的路上。在这种烦躁之外,默尔索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理想自我渴望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但是理想自我实际上只是想象出来的,这种爱又被社会的规则秩序所制约,欲望得不到满足。到达养老院后,默尔索 “真想立刻见到妈妈”,但却被告知先得见见院长。在过去的一年里,默尔索都没有来看过母亲,因为“来回一趟,就得浪费我一整个星期天,况且,来的话还要买票赶公交,单单在路上就得花费两个小时”。如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欲望和理想的背离,导致它永远也无法实现,进一步加剧了人的“异化”。

  三、自我的觉醒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初的、最难以把握的部分,而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并被现实化了的本能。在《局外人》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默尔索最终在临刑前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是一段漫长的过程。默尔索是一个在“荒谬”社会中被“异化”的人,他从小没有见过父亲,“对父亲,我了解到的所有准确信息,全都源于母亲”。因此,对于母亲,默尔索投入了过多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也衍变为其的最终欲望。在母亲去世后,默尔索欲望破灭,而又希望于寻找新的寄托,于是在母亲葬礼结束的后一天,他去了浴场,并遇见了玛丽。他试图把自己对母亲的欲望转接到玛丽身上,玛丽爱着默尔索,但她却不能承载默尔索的欲望。对他而言,玛丽和其他女人没有区别,她只是自己“曾想把她弄到手”的一位。玛丽身上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反射出默尔索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但社会生活的重压使得默尔索不得不低头,他不能对玛丽的爱做出回应,在玛丽追问默尔索“愿不愿意跟她结婚”时,他回答到“怎么样都行”,而关于“是否爱玛丽”的问题时,默尔索却说这没有意义。本我受到荒谬社会的压抑,而自我选择了顺从,因此随波逐流,选择了“怎么样都行”和“没有意义”。

  转变发生在默尔索开枪打死阿拉伯人之后。而就打死阿拉伯人这件事本身而言,默尔索本身和阿拉伯人本没有矛盾,矛盾在于雷蒙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于默尔索来讲,帮助雷蒙是本我的亲近。此前,默尔索帮助雷蒙处理了他的感情危机,透过雷蒙情感的受伤,主角从中感受到了自己在母亲处受到的创伤,因此对雷蒙感受到了本我的亲近,这样一来,在默尔索的视角中,阿拉伯人对雷蒙的威胁也是对自己的威胁,正如小说在默尔索开枪前对局势的描写,“隐约间,刀尖的寒芒已向我逼近。我的睫毛被刀锋灼伤,双眼被刺得发疼。这一刻,天地倒旋转。久积胸中的炙热与沉闷被大海一口吐出,天门洞开,天火流泻。”在大海的欲望幻象指引下,他开了枪,在将阿拉伯人打死之后,自己也被欲望引向了死亡的结局。

  入狱后,牢笼代替了大海,默尔索的生存处境是随着其入狱而发生了转折,在转折中默尔索意识到了自己“局外人”的本质,挫折感消逝,进而实现了自我的觉醒和救赎。首先是默尔索对禁烟态度的转变,“我不明白监狱禁止吸烟的理由是什么,吸烟不会危害到任何人。过了一段时间,我懂了,这也是一种惩罚,而这个时候我已经适应了无烟可抽的日子。”默尔索认识到禁止是是对违反现代社会规约的一种惩罚,而“违反”恰恰是与默尔索过去“顺从”的态度的对应,默尔索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具备反抗精神。随后是“回忆”和“睡觉”,默尔索在这种状态中丢失了时间的概念,正如默尔索不记得母亲的年龄,时间概念的丢失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其界限的模糊,从此接近永恒。在这种状态下,默尔索,获得了新生,因此在之后的审判中,才会坦然地正视世界的“荒谬”,在带入“默尔索”视角进行辩护的律师和从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的角度切入杀人案件的法官之间充当“局外人”的角色,依旧故我,不改初衷,敢于直面自己,敢于正视荒诞。除了法庭上的理性外,法庭之外的狱中,默尔索拒绝了神甫宗教的皈依,“我对他说他不是我的父亲,让他去当别人的父亲去吧”,他坚定认为自己的无罪,拒绝神甫的原罪论。在神甫的追寻下,默尔索最终爆发出来,认为自己“抓住了这个真理”,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彰显出的是主体的力量,实现灵魂的升华。默尔索实现了自我的和解,他理解了母亲晚年还要找未婚夫的举措,理解了玛丽对结婚的期盼,理解了萨拉马诺对他的狗的执念。在对过去的回忆中,默尔索实现了自我的觉醒,理解了当下的生活才是最为真实的生活,并最终坦然面对死亡。

  四、结语

  《局外人》揭示了“荒谬”世界对人的“异化”,但在默尔索身上,加缪又寄寓了美好的审美理想。本文主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和人格结构理论为依据阐释主角默尔索的荒诞经历,展现了其从“异化”中出走,愿意以生命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但永远不能改变他内心的真实,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觉醒。加缪关注于人类如何在荒诞中的奋起反抗,发掘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著;田伟华译. 局外人[M].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9.10.

  [2]罗艳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对《沃许》的解读[J].长江小说鉴赏,2024,(03):20-23.

  [3]周维.“失乐”与“复乐”——对《局外人》中默尔索的精神分析[J].法语学习,2011,(04):28-32.

  [4]周铭哲.从精神分析视角探视《局外人》中叙述者的心理动向[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5):30-34.

作者:师钰峰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4-12-17 阅读:
校园文学推荐
  • “师”字的字形分析及字义演变探析
  • “师”字,繁体写作“師”。许慎的《说文解字》只记载了“师”字的构件组成和大致含义,但并未讲清其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本文拟从甲
  • 12-17
  • 以“优秀”为马,不负韶华
  • 以“优秀”为马,不负韶华
  • 上大学之前,一些曾经只会在励志杂志上看到的桥段,觉得这多么多么的不现实,压根就不存在的事儿,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
  • 10-21
  • 关于夏天
  • 故事开始之初,你会怀疑它的每一缕气息,你沿着它划过的纹路,细细的揣摩着它的一言一行,拣出它的每一个漏洞,你兴奋地把所有的发现落
  • 10-21
  • 差之毫厘的人生
  • 我曾深深体会过这句话,如今随着离家日子一步一步的变多,也终于体会到父母不会是自己永远的依靠,人的生活还是需要自己去经营。
  • 10-21
  • 忆往昔
  • 今年有机会来到自己的小学帮小学生补习,看到她们的举手投足,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儿时的模样。
  •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