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之前,一些曾经只会在励志杂志上看到的桥段,觉得这多么多么的不现实,压根就不存在的事儿,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但是上了大学后,点滴的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被身边的同学演绎的淋漓尽致。
“他”能够将同班同学所有人的生日存在备忘录中,每当有人过生日时,他是那个生日祝福来的最快,给人不一般的生日惊喜;“他”成为家乡文化的宣传大使,用最干净、最生动的语言为家乡代言,让一个又一个的同学了解其那神秘的净土,对其无限的向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追随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活出了专属于自己的那份青春样儿,书写了别人没有的青春乐章……
十八岁的我,上了大学后总是感觉很颓,我与他同一分数线被录取到同一院系、专业、班级,相知、相识也就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存在了满满的差距。毫不夸张的说,我可以一天到晚看小说、玩游戏、追剧……学习的啥子事都可以成为浮云;也可以在路边摊上吃上一天的大大小小的美食,不顾及自己的各方面“需求”,吃到可以不知所以然;甚至可以在期末考试时,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才是大学生该有的样呢,实际上,这些让我与身边的人距离越拉越大。
在这样的青春里,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盲目的羡慕者。我从不知道什么叫具体的羡慕,难不成是模仿、学习、挑战别人?这些都不可怕,主要是自己与他们同在一平台,都在同一时间段共成长,偏偏莫名其妙的输在了起跑线上,追的我五体投地、难以自拔。最终,还是不懂得去珍惜和把握各方机会。
十八岁的我,大手大脚,不急不燥,自以为是……生活聒噪,学习平淡,做事完全不会深思熟虑。一个不经意的决定,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让我置身于此事,并长期以往无法自拔。一直来,说话从不过大脑,表达从不恰如人意,内心从不起一丝的涟漪,只会静观世界,看着天空上闪烁的繁星,想着自己想去的诗与远方,只会在内心世界不停的念叨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我就是我”,一个让我都回味起来可笑可爱的那人吗?
在这样的青春里,我还来不及去读懂什么叫“优秀”。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呢?为什么同样是起跑者,却偏偏到达终点的时间越之数秒呢?为什么同样是人,他却如此优秀呢,如此的让人羡慕、崇拜、向往呢?亦或许,我的性格决定了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罢了。至今,可能还是一个只会停留在想象,从不付诸实践的那个梦想主义者,一个没有建立起人生维度的白话文,从不在上面写上自己的代言词,一个天天想着不想长大,却偏偏让我茁壮成长着。我想多年后,自己也该慢慢领悟和体会到,王国维的人生之三重境界,写的是多么的惟妙惟肖啊,一个尺码、一个型号的往自己身上套拢。
优秀是一种习惯,有了优秀,你也会成为别人的羡慕者,也会得到那些你想要、你所要的只属于你的战利品,也会拾回一份让人回味无穷的青春年华。成为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条路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等待着,它们需要你去一一的解开,让欲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