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橘园绿创队三峡橘乡行:千年橘香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5年8月1日到8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橘园绿创队”奔赴重庆忠县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柑橘文化、产业生态与农旅融合,深入田间地头、加工一线和村民家中,触摸农业现代化脉搏,倾听乡村振兴脚步声。
  千年橘脉,文化为魂
  实践队首站来到新立镇,在与镇党委书记深入交流后,将调研主题聚焦于“柑橘文化—产业—文旅”三元融合的发展路径。跟随着历史的线索,队员们走入了柑橘时空馆。
  在这里,先秦贡橘、屈原《橘颂》、王衡“千头木奴”等历史片段与现代科技标本并列呈现。尤其令人动容的是那幅再现三峡移民挑橘出山的巨幅壁画,以及从蓄水区抢救回来的百年古橘根——它们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一颗柑橘所承载的文化重量。也正是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今日的橘乡振兴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底蕴。
   
全果利用,林下经济点亮绿色经济
  文化为橘乡立心,产业则为振兴筑基。实践队进入柑橘加工厂,探访柑橘从智能化分拣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从斯格兰集团最早推动产业化起步,到今天形成“育苗-种植-加工-副产物利用”完整产业链,柑橘在这里实现了“吃干榨尽”:果肉制成NFC果汁,果皮转化为陈皮丁、饲料与有机肥,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链。这一“全果利用”模式不仅减少浪费、提升附加值,更体现出现代农业对生态伦理的重视。
  循环农业的理念在汝溪镇扇子坪基地有了更生动的诠释。采用“柑橘林下种虎杖”的复合种植模式,既抑制杂草、保持水土,又提高亩产收益。更值得称道的是企业推行的“村集体+基地+农户”合作机制,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与分红共享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正在成为一片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现实。
  智慧果园+文旅融合,绘就农旅新图景
  产业现代化之外,文旅融合成为橘乡发展的另一重要维度。实践队走访了智慧果园、青龙湖湿地公园、马拉松环道等多个标志性景观,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中的“绿”与“美”。
  标准化果园中,每棵果树距离道路不超过150米,既便于机械化作业,也方便观光采摘;柑橘不同季节的开花、结果特性,被转化为“四季有景”的旅游亮点;而环湖步道、骑行线路与观景平台,则巧妙地将生产、生态与生活融为一体,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
  当然,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有待提升的环节:如糖果小镇尚未有效利用,部分景点季节性明显等。但村民对发展文旅的支持与期待——“要是能把景点办好,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诚而迫切,提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人”的意愿与参与何其重要。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更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人的参与。三峡橘乡的千年橘脉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将屈原《橘颂》的精神品格、移民历史的集体记忆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有机融合。而“全果利用”和“林下经济”等循环模式,不仅降低了环境负担,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与此同时,村民对文旅发展的期待和疑虑也启示我们,任何规划与尝试都要贴近民生、尊重民意,唯有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才能实现可持续、有温度的发展。作为农林学子,我们将继续深耕农业一线,把课堂所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穆彦情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