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染南泥湾红色基因新传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调研团探秘植物染工坊
黄品璋 孙士淇/文 孙士淇 王相与/图
为探秘南泥湾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深挖植物染坊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2025年8月2日,资环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绿色发展调研团深入南泥湾植物染工坊与红色染织历史博物馆,开展了一场"非遗技艺+红色文化"的沉浸式研学。在植物染研学创始人李金豹(豹哥)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了解了承载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染”技艺以及全国首个红色染织历史博物馆。
山野间的色彩密码
实践团成员观察到植物染坊依山傍水而建,半山坡的院落以错落有致的布局融合自然与人文:背倚苍翠山峦,面朝潋滟水塘。庭院内划分出生态种植区与工艺展示区,蓝靛草、茜草等本土染料植物在仿古陶盆中盎然生长,既作观赏移栽又供实时采摘,染缸、染池、转印染设备等一应俱全。
李金豹现场演示扎染技艺时,将古法熬制的蓝靛染液注入陶缸,当实践团成员亲手将捆扎好的白布浸入染缸,靛蓝逐渐渗透棉纤维的瞬间,传统工艺与现代体验完美交融。实践团成员感慨:“捆扎时的每一道褶皱,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这种"亲近自然、就地取材"的传承方式,既让学员直观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又因“取之自然”使得制作过程无污染物产生,实现了社会、企业、乡村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多方共赢。
方寸布间的红色基因
抗战时期,359旅战士利用黑格兰树根、槐米等本土植物资源,在大生产运动中自主解决军装染制需求,形成“自力更生”的典型范例。近年来,李金豹团队系统梳理南泥湾红色染织历史,采集抗战时期染料植物标本、染色布样及服装实物,通过科学手段保存历史资料。该团队在闲置窑洞基础上改造建设非遗聚落,集成植物染料种植区、手工体验区与红色文物展陈空间,复原手工纺纱、织布、裁缝及植物染全流程技艺。项目通过靛蓝染缸等实物展示,结合可触摸的扎染体验活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推动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植物染坊通过创新探索"非遗技艺+数字传播"融合路径,通过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成功将传统植物染技艺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文化生产力。截至2025年8月,其打造的“豹哥植物染”IP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粉丝均突破5万人。李金豹创新开发“云端非遗课堂”模式,以第一视角记录南泥湾染料植物采集、古法染色全过程,通过短视频分步拆解植物染制作流程,结合直播带货实现“技艺展示-产品体验-即时购买”的闭环传播。
在南泥湾植物染工坊的窑洞前,实践团成员亲手扎染的布料在陕北秋风中轻轻摇曳,每一道靛蓝纹路都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这种"非遗+数字"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数字翅膀,更构建起红色文化传承的立体坐标系。如今,南泥湾植物染工坊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当窑洞里的染缸与云端的数据流产生化学反应,当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片红色土地正用最现代的方式诠释着最本真的文化传承之道——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