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郑州,天气正热,我们河南工业大学明德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四个同学,一路辗转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马渡村.这是一次平常却又难忘的实践.没有太多宏大口号.就是想实实在在看一看、做一点事。
马渡村紧挨着黄河,村子不大,但故事很多。刚到村口,一位开小卖部的叔叔就热情地跟我们聊起来。他说,“马渡”这名字是从明朝燕王朱棣那时传下来的,当年他在这儿饮马渡河,村子因此得名。我们跟着村干部走在老村的石板路上,看那些旧门楼上精致的砖雕,听他们讲黄河怎么一次次改道,村子怎么一次次重建。村史馆里摆着老地图、旧农具,还有一座记录渡口历史的雕像。这些东西静静地摆在那儿,却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黄河不只是一条河,更是他们祖辈辈生活的一部分。
村里这几年变化挺大。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写着“借着黄河致富”,这话不假。村东头建起了生态农业园,以前堆秸秆的地方现在种上了花,荒滩也整理成了耕地,墙上画着黄河的风景画,挺好看。村里通了新路,修了污水处理站,还用上了光伏发电,这些项目都在公示栏里写得清清楚楚。村民们看病有医保,晚上文化广场上有人唱歌跳舞,唱的还是改编过的《黄河大合唱》。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好政策,真的让村子活了起来。
我们也没光看着,跟着村民一起干了点活。打扫街道、清理黄河滩边的垃圾,虽然弄得满身是土,但心里挺踏实。我们还走到田里看庄稼,去村民家看看房子怎么盖的,在党群服务中心帮忙整理材料。这些小事,让我们觉得跟这片土地更近了。马渡村教给我们的,比我们带来的更多——它让我们学会了尊重历史、踏实做事,也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温暖。
时间过得很快,离开的时候正是傍晚。夕阳照在老房子上,民宿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黄河水静静流着,这个六百多年的村子显得格外安宁。我们在心里默默想着,以后还要再来,看看这里的庄稼、这里的人,看看马渡村又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这一趟下来,我们不只是完成了实践任务,更像是上了一堂真实的课。走在村里、站在河边,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双手做,心里多了几分对乡村的理解,也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为这样的地方做点实实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