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红色旧址存青史,烽火岁月铸丹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遗址就像一本本厚重的史书,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宝库,中共英东县委员会旧址作为当地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承载着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与无畏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2025年7月14日,广州新华学院古围红耕突击队走进中共英东委员会旧址,在旧址中探寻着往昔革命的印记,感悟革命精神。

宗祠立址承党脉,岁月留痕映初心

  (图1:中共英东委员会旧址 黄崇睿摄)

  中共英东县委旧址坐落于英德市横石水镇江古山村林氏老祠堂。1944年8月,中共英东县工作委员会在此诞生,林名勋任书记,许足成(女)、廖碧波、邝哲民等为委员,统管英德东部及翁源西部地区党务。

  依托林氏宗族聚居的群众基础,工委积极恢复党组织,至1945年9月建立12个党支部,发展党员200余人,组织抗日武装配合东江纵队支队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军、破坏交通线,是当地抗日斗争的指挥核心。

  1990年英东地区获评“抗日革命老区”,1995年旧址成为英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镌刻着烽火岁月中的红色担当。

  (图2-3:林氏宗祠和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黄崇睿摄)

  青砖黛瓦藏记忆 晨露雨丝叩初心

  突击队踏着江古山村的晨露,走向村深处的林氏宗祠。该宗祠为三进三开间两天井格局,清代的砖木梁柱矗立,雕梁画栋虽有尘霜,但龙纹与花卉刻痕清晰可辨,础石上的雕刻经百年风雨冲刷更显苍劲。

  走进祠堂,天井中央可看到硬山顶上的灰塑龙船脊,中堂的石柱础冰凉,指尖按上去,仿佛能触到当年的温度。队员们通过学习祠堂内的史料展板了解到,抗日战争期间,工委们借助林氏宗族聚居的优势,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图4:突击队队员参观学习 黄崇睿摄)

  祠堂旁边新挂的文物保护牌格外醒目,林氏族人守着 “礼恭交四海,仁义振三纲” 的家训,深知民族大义与家族命运休戚与共,他们积极响应号召,不仅为党组织提供了祠堂这一重要活动场所,还主动支持革命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保家卫国的信念。

  (图5:林氏家训 黄崇睿摄)

  中共英东委员会旧址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木,都像在默默诉说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历史。所谓红色记忆,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挺身而出 —— 是林铭勋和各位委员们在油灯下熬过的寒夜,是委员踩着泥泞走村串户的脚步,是江古山村村民们顶着风雨送来的那袋干粮。

  离开了中共英东县委员会旧址,突击队队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段历史,不仅仅属于过去,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继承和发扬。突击队决心将这次红色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去,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广州新华学院 邱湘如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