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见红色印记——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走进了石狮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惠安解放军庙、晋江博物馆等多个场馆,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用青春的笔触书写新时代的红色篇章。
一、探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初心宣讲队的第一站来到了石狮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里以石狮市革命基点村卢厝村历史为引线,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生动地展现了石狮先辈们为了石狮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革命斗争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石狮的建设发展历程。宣讲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被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打动。宣讲队员们不时驻足凝视展品,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看到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初心,为了实现理想不懈奋斗,宣讲队员们深受鼓舞。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 杨舒娴 摄
在惠安解放军庙宣讲队员们了解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故事。1949年9月17日,正值崇武镇鱼市庙会,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突然来袭。为了保护群众,人民解放军第28军251团官兵在西沙湾依托船体和沙坑进行还击,5名解放军战士更是用血肉之躯掩护了一位小女孩。最终,27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被救的小女孩曾恨为了感恩,在1993年拿出积蓄,带动群众捐款建造庙宇,1996年解放军烈士庙正式建成。此后,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报恩馆等也陆续建成。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烈士们的塑像和纪念碑。曾恨老人守护烈士庙几十年的事迹,让宣讲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深厚情谊,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解放军先烈们使用的武器装备 林静怡 摄
二、挖掘红色故事,传播革命精神
晋江博物馆里,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晋江地区的历史变迁和革命斗争历程。宣讲队队员们仔细参观每一件展品,认真记录相关信息,深入挖掘背后的红色故事。宣讲队员们了解到,在革命战争年代,晋江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宣讲队员陈瑜莺于晋江博物馆中与市民游客开展访谈 林静怡 摄
在惠安革命纪念馆,队员们通过参观展览,全面了解了惠安地区的革命历史。从早期的农民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惠安人民始终不屈不挠,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都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图为宣讲队员们学习惠安人民在抗日时期的事迹 陈瑜莺 摄
王起沃纪念馆、李五纪念馆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名人风采。宣讲队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汲取了智慧和力量。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王起沃故居修缮碑记 陈瑜莺 摄
三、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
泉州侨批馆里,一封封侨批承载着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宣讲队员们了解到,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这些侨批不仅是经济往来的凭证,更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宣讲队员们被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侨批 柯淑钦 摄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存了大量闽南风格的古建筑,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宣讲队队员们在这里感受到了闽南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宣讲队员们在实地走访参观中,了解了村落的历史和红色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梧林传统村落中的侨乡古大厝 林静怡 摄
亭顶村红色粮仓和杆头革命历史纪念馆则让队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认真聆听义务讲解员曾火炎老人的介绍,宣讲队员们仔细观看展览内容,对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义务讲解员曾火炎老人为宣讲队员们讲述红色粮仓的故事 林静怡 摄
此次红色之旅,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收获颇丰。宣讲队员们在探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了革命精神的内涵;在挖掘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通讯员:郑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