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奔腾不息,滋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沉淀了厚重而璀璨的文化瑰宝。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这份传承的根基,正需从最纯真的心灵——娃娃们——开始浇灌。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盛夏七月,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的“护星计划”志愿服务队,带着满腔热忱与创意,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播种之旅。
一、 启程:文化传承的童趣探索
2025年7月14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潍坊学院“护星计划”志愿服务队的十名师生志愿者,怀揣着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和一箱箱色彩斑斓的彩纸、卡纸,抵达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阳光苗苗幼儿园。他们的到来,为这所充满欢声笑语的园所,注入了浓浓的黄河文化气息。此行的目标,是与一百多名天真烂漫的幼儿,共同拉开为期一周的“‘折纸文创+公益联动’黄河文化周”的帷幕。活动的主题旗帜鲜明:“把母亲河折进童年”——旨在通过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手工折纸形式,让奔腾的黄河、灵动的生命、勤劳的渔民在小小的指尖上“活”起来,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热爱传统文化、参与公益实践的种子。
“护星计划”志愿服务队,是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打造的一支专注于乡村学前及特殊儿童关爱与教育创新的生力军。他们以“守护童真,点亮未来”为宗旨,长期致力于探索寓教于乐、文化浸润的志愿服务模式。此次黄河文化周,正是他们将宏大的文化主题巧妙融入幼儿日常游戏与动手实践的一次重要尝试。
二、 体验:指尖跃动的黄河故事
活动伊始,随着志愿者老师一声亲切又充满活力的呼唤:“浪花姐姐来啦!”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第一个主题——“奔涌浪花”,正式开启。志愿者分发下象征河水的蓝色卡纸,一边耐心示范着每一个步骤:“看,对折,小角要翻上来,这里轻轻压出一道线……” 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黄河的壮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黄河的一个叫壶口瀑布的地方,河水像千军万马一样奔腾而下,发出轰隆隆、轰隆隆的巨响,特别壮观!我们的黄河水啊,就是这样充满了力量!” 孩子们听得入神,小手也忙碌起来,小心翼翼地模仿着。不一会儿,一朵朵立体的“浪花”便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他们兴奋地举着自己折好的作品,奶声奶气地、充满想象力地喊道:“看!我把大海搬进教室啦!” 小小的浪花,不仅是对折纸技能的掌握,更是对黄河磅礴气势最直观的童真感受。
紧接着,活动进入了第二个主题——“迁徙候鸟”。志愿者引导孩子们拿起色彩各异的彩纸,开始折叠形态各异的鸟儿。“注意哦,丹顶鹤的脖子要折得细长一些,像优雅的舞者;黑嘴鸥的翅膀要展开,这样它们飞起来才有力气……” 在折叠的过程中,志愿者适时穿插讲述了发生在黄河入海口——黄河三角洲湿地上关于鸟类保护的真实故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美丽的候鸟,像大天鹅、东方白鹳,它们不远万里飞到黄河口,那里有丰富的食物和安全的家园。我们要像爱护好朋友一样爱护它们,让它们年年都能平安地回来。” 这些故事让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当孩子们为纸鸟认真地画上眼睛,赋予它们“生命”时,整个教室响起了稚嫩的歌声,志愿者们教唱的环保童谣“小鸟飞回黄河口”在空气中飘荡,欢声笑语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
活动的高潮无疑是第三个主题——“渔船剪纸”。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日照本地特色与黄河下游的渔文化,志愿者特意准备了珍贵的老照片——那是日照渔民祖辈们驾着木帆船在风浪中辛勤劳作的影像。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一边看着照片里饱经风霜的渔船,一边在志愿者指导下,拿起安全剪刀,开始了创作。红色的卡纸剪成船身,金灿灿的纸片贴上做桅杆,再小心翼翼地剪出一张张细密的“渔网”。复杂的步骤对孩子们的小手是个挑战,志愿者们纷纷蹲下身来,与孩子们视线平齐,手把手地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关键的“最后一剪”。当一艘艘稚拙却充满心意的“小渔船”成型时,志愿者指着作品,用温柔而庄重的语气告诉孩子们:“看,这就是爷爷、太爷爷们小时候,为了生活,勇敢地驾着它去大海里打渔的船哦。” 一个孩子听完,认真地举起大拇指,脸上绽放出如同窗外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这笑容里,包含着对祖辈勤劳的懵懂敬意,也闪烁着对亲手创作成果的自豪。
三、 汇聚:童心绘就的黄河长卷
活动的尾声,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集体创作。所有孩子们在志愿者和老师的带领下,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奔涌浪花”、“迁徙候鸟”和“日照渔船”作品,有序地粘贴在一幅长达三米的空白画布上。浪花翻涌在前,象征黄河源头的不竭活力;形态各异的候鸟飞翔在中部,代表着黄河湿地蓬勃的生命力;一艘艘承载着历史与故事的渔船点缀在后,体现着黄河儿女的勤劳智慧与地域特色。当最后一艘“渔船”被稳稳贴上,一幅充满童趣与深意的《黄河童年图》跃然眼前!它不再仅仅是零散的手工作品,而是孩子们用小手共同拼贴出的黄河文化“微缩景观”,是一幅流淌着童心、凝聚着创意的文化长卷。孩子们围绕着这幅巨作,兴奋地指指点点,寻找着自己的“浪花”、“小鸟”或“小船”,自豪感溢满整个空间。这幅作品,将成为幼儿园珍贵的记忆,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夏天与黄河的奇妙邂逅。
四、 回响:播种文化,启迪未来
此次“折纸黄河文化周”活动,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它巧妙地选择了折纸这一幼儿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将抽象宏大的黄河文化具象化、趣味化、体验化。孩子们在折、剪、贴、画、唱的全感官参与中,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提升了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是在欢乐的氛围里,近距离地“触摸”到了黄河的脉搏,感受到了母亲河的壮美、生命的珍贵以及先辈的智慧与勤劳。这种浸润式的体验,远胜于枯燥的说教,它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里,悄然播下了两粒宝贵的种子:一粒是热爱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另一粒是关心生态、乐于参与公益实践的种子。它们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生根发芽。
潍坊学院“护星计划”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在这次活动中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宝贵的经验。他们亲眼见证了文化以童趣的方式在孩子心中激起的涟漪,也更加坚定了持续探索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结合新路径的决心。正如服务队负责人所言:“我们希望通过‘护星计划’,不断开发像‘折纸黄河’这样富有创意和温度的项目,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符号,而是孩子们指尖可触、心中可感的鲜活存在。我们将继续努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让更多孩子在充满童趣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爱上我们的文化,成为未来文化传承的小小使者。”
当阳光洒满幼儿园的操场,孩子们依依不舍地与志愿者挥手告别,他们的手中不仅拿着自己创作的作品,更带着一份对黄河的初识与美好印象。潍坊学院“护星计划”这次联动日照幼儿园的黄河文化周,如同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持续荡漾。指尖跃动的不只是纸张,更是文化传承的星火;童心播种的不只是作品,更是民族自信的未来。这场在童趣中启幕的文化之旅,已然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条名为“黄河”的、闪亮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