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双线联动,两类红色场馆共缅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创新形式,延续“用故事讲精神、用理论润心灵”的育人理念,通过“线下寻‘迹’+线上讲‘魂’”双线联动模式,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聚焦泉州地区两类红色场馆,带领大众重温历史记忆,传承抗战精神。
一、线下寻“迹”:宣讲队以“实践认识论”为纲,让红色精神可触可感
作为红色教育的“引导者”,宣讲队将线上的理论思考延伸至线下,走进王起沃纪念馆、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现场,结合专业背景,在触摸历史遗存、解码文物密码中,完成从“知”到“信”的升华,让反法西斯战争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宣讲队员以“实践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纲,串联六处场馆。王起沃纪念馆,侨批“寄200块救急”的字迹与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接收台账、船桨军鞋相映;李子芳纪念馆的带血手稿,与石狮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情报形成对照;李五纪念馆“邻里修桥”的旧志,衔接永宁镇前铺村的抗战地道与互助账本;这三重联动恰是理论与实践的互证性、个体与集体的共生性、精神传承的延续性的共性体现。活动后,不少队员感悟:“当亲手捧着仿造的侨批,才真正懂了‘每一笔捐款都是一颗爱国心’的分量。”
这种“理论扎根实物、场馆织连精神”的宣讲模式,推动红色教育从“认知”走向“体认”:侨批与台账的互证,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跃迁有了历史实证;手稿与情报的共鸣,使“精神升华”理论化作可感的信仰力量;旧志与账本的对话,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文化传承逻辑凝为具象脉络。宣讲队员以六处场馆为基,用理论串联历史碎片,最终让红色精神从符号升华为贯通古今的信仰自觉。

图为李子芳纪念馆内陈设 林静怡 摄
二、线上讲“魂”:以“精神现象学”解构历史行为的深层动因
宣讲队在线上解析王起沃、李子芳、李五的事迹时,跳出传统史料罗列的模式,主动引入“精神现象学”视角,化身历史的“解读者”,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精神成长时间轴”等轻量化形式穿透事件表象,直抵人物行为的精神内核,揭示反法西斯精神从自发到自觉的成长逻辑。
解析王起沃时,队员们不仅展示捐款收据、往来书信,更以“问题链””锚定“精神现象学”的核心命题:“是什么让一位侨居海外的商人,从个人捐款走向组织数百侨胞共同支援祖国?”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史料,清晰呈现其精神发展的辩证过程——初始阶段是个体对民族苦难的本能共情(自然意识),随着抗战形势加剧,个体情感在与“海外侨胞如何凝聚力量”的现实矛盾碰撞中,逐渐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自我意识),最终表现为组织化抗争行动(绝对精神)。将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生动缩影融入理论,清晰呈现其“个体爱国情感→组织化抗争行动”的精神跃升,揭示“个体意识向民族意识跃迁”的深层逻辑;
而在解析李子芳事迹和李五故事时,宣讲队分别以精神现象学“精神在矛盾中自我超越”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文化传统影响现实实践”理论为纲,以“史料对照”展现实证,呈现李子芳精神三阶段:从侨居青年因民族屈辱萌生救国念(初始意识),到长征苦难中深化革命认知(自我否定),再到狱中酷刑下信仰纯粹升华(绝对精神);李五“修路建桥、急难相扶”和抗战时期泉州民众互助档案共通的集体主义基因,印证文化传统跨时空的精神延续。

图为李五纪念馆讲解员为宣讲队员们讲解 陈嫣苹 摄
三、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记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精神传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体选择与集体实践始终在时代浪潮中相互作用———这既体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实践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存在,构成集体历史的物质前提;也印证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集体实践所凝聚的精神共识,会反过来塑造个体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方向。
王起沃组织侨胞支援祖国、李子芳狱中坚守信仰,这些个体抉择绝非孤立存在——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侨胞物资接收记录、石狮红色教育基地的青年先锋队事迹,印证了个体行动如何汇入集体抗争洪流,形成“1+1>2”的实践合力。明代李五“邻里相扶”的传统,更在前铺村“战时互助会”的实践中延续,诠释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作为历史形成的社会意识,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转化为具体的抗争行动,让传统美德升华为保家卫国的精神动力。而惠安民众的全民抗战、石狮秘密交通网的协作、前铺村的地道防御,这些集体实践又源于无数个体的自觉选择:正如王起沃的赤诚唤醒更多侨胞,李子芳的气节感召青年投身斗争,当先进个体的意识突破时代局限,便能成为引领集体行动的精神火种,最终在“个体与集体的双向塑造”中,完成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过程。

图为宣讲队员实地介绍李子芳 潘暄妍 摄
四、从“看见”到“传承”:现实践行的关键密码
这种“线下实物印证+线上理论解构”的闭环,让学生循着“看见历史—理解精神—触摸温度—认同传承”的路径,一步步走进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深处。宣讲队员们既是讲解员,更是精神纽带的编织者,用提问、互动、体验等方式,让红色教育摆脱空洞说教,成为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实现精神传承的“二次传播”,让80年前的抗争精神在与历史现场的对话中愈发鲜活。“个体微光汇聚成集体火炬”的精神传承,既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核心密码,更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深刻借鉴——唯有每个个体都锚定家国坐标,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凝聚起无坚不摧的集体力量,让民族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通讯员:梁家媛)

图为宣讲队员为学生介绍王起沃纪念馆 梁家媛 摄

 
作者:梁家媛 来源: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守护绿水青山,赋能生态振兴——青科学子赴十大乡村振
  • “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双线联动,两类红色场
  • 巢湖学院“三下乡”团队赴歙县:走进红廉文化,赓续非
  •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学子赴泰兴考察乡
  • “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声音传递力量”——闽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