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民族记忆。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值此特殊时刻,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暑期社会实践宣讲队以 “场馆里的思政课” 为主题,于2025年7月走进泉州市多个红色场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该宣讲队旨在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创新形式,深入挖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背后蕴含的伟大精神,广泛传播这段波澜壮阔历史中的精神力量,进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历史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摄
“行走的思政课”以“场景赋能—参与深化—价值认同”为核心逻辑,将真实场景作为课堂主阵地,以实践参与为重要方法,以价值内化作为育人目标。无论是红色历史现场、鲜活社会现实还是深厚地域文化场景,均能推动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实地“行走”中把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认知,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在此背景下,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暑期社会实践宣讲队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录制宣讲视频、推出系列宣传推文等举措,生动解读红色场馆蕴含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成功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特色教育形式。旨在让学生在多元化社会场景中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熏陶,有效提升了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思想觉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暑期社会实践宣讲队秉持“场景赋能—参与深化—价值认同”的理念,精心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特色教育形式,先后走进多个红色场馆,让学生在行走中接受沉浸式思政教育洗礼,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宣讲队首站来到位于石市锦尚镇卢厝村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做好此次实践,队员们前期广泛搜集卢厝村红色革命史料,制定了详尽的考察计划。在基地内,队员们通过观摩珍贵史料、聆听先辈英勇事迹,深刻体悟到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他们还充分发挥创意,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卢厝村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价值,让学生在多元社会场景中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学习 陈瑜莺通讯员 摄
随后,宣讲队将目光投向惠安解放军庙,以此为重要依托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特色项目。队员们深入挖掘这一红色资源,录制高质量宣讲视频,生动展现解放军庙背后的历史细节与英雄壮举;推出系列宣传推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宣讲。这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且宝贵的实践范例,让“行走的思政课”在惠安解放军庙这片红色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也是宣讲队的重要实践地。队员们致力于让学生在多元化社会场景中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深入解读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他们通过视频与推文的形式,介绍了从土地革命时期震撼泉属的“惠安暴动”,到抗日战争中民众同仇敌忾的敌后抗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迎接解放的英勇斗争等重要历史节点,生动展现了惠安人民“火种不熄、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这一创新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助力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宣讲队还奔赴福建泉州侨批馆,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思政教育实践。馆内丰富的侨批实物与详实资料,生动展现了那段跨越重洋、情系家国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人们感受侨胞赤子之心、传承独特文化记忆的重要场所。宣讲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华侨精神,让大家切实体会到侨批不仅是海外游子与家乡通信的载体,记录了独特的时代信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更凝聚着华侨的乡愁、家国情怀与爱乡爱国精神,其中蕴含的家风家训也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侨批文化背后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担当,有效提升了爱国主义思想觉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且可借鉴的范例。
图为泉州侨批馆内陈列 陈瑜莺通讯员 摄
在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过程中,宣讲队将“红色粮仓”作为重要教育载体。这些见证过革命岁月的粮仓,曾是支援前线的物资枢纽,承载着军民共克时艰的奋斗记忆,也镌刻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密码。宣讲队深入挖掘红色粮仓的历史脉络,通过拍摄专题宣讲视频,以实景探访和聆听讲解员讲解的形式,细致讲述粮仓在战争年代保障军需民食的战略作用,还原“一把米救伤员”“军民共储粮”等感人故事;同步推出的系列推文,则以“老物件背后的红色密码”为主题,用历史照片与文字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粮仓从“战时保障站”到“精神教育地”的时代变迁,凸显其在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中的现实映照。学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感悟到红色粮仓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奋斗力量。
图为宣讲队员与红色粮仓讲解员曾火炎交流学习 陈瑜莺通讯员 摄
宣讲队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位于石狮市宝盖镇杆头革命历史纪念馆。杆头村作为石狮市6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拥有深厚革命底蕴,较早开展地下革命活动,馆内生动展现了那段烽火岁月。队员们深入挖掘杆头村地下党支部英勇斗争事迹、革命群众支援前线故事,让革命场景“重现”;发布系列推文,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杆头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沿革、时代价值。队员们借杆头革命纪念馆这一窗口,让学生在多元社会场景中接受沉浸式思政教育,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高校利用特色红色场馆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迈向新高度。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学习 陈瑜莺通讯员 摄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卢厝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学生们从先辈事迹中懂得了爱国就是坚守信念、勇于奉献;在惠安解放军庙,英雄壮举让学生明白爱国是挺身而出、守护家园;在泉州侨批馆,侨胞的赤子之心让学生体会到爱国是无论身处何地都心系祖国;在红色粮仓,“一把米救伤员”的故事让学生知晓爱国是在艰难时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每一处红色场馆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展望未来,实践队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深化“行走的思政课”的理论维度,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系统性和穿透力,真正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与时代焕新。在协同育人机制上,实践队将构建“校地共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态圈。共同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地图”,标注各场馆的理论教育重点、体验项目及联动课程,为其他高校和社会群体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指南,扩大“行走的思政课”的辐射范围。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心中真正生根发芽,转化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陈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