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暖星光照刺桐:福建医科大学实践队用爱点亮“星星”灯塔
七月中旬,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星语暖刺桐,医路叩心扉”实践队深入泉州市洛江、鲤城、丰泽三区,联合泉州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泉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鲤城区残疾人联合会、泉州市孤独症关爱服务促进会、东南公益协会、泉州蓝志愿服务队等多方力量,为近200人次孤独症家庭提供服务。这场为期5天的实践,以互动课堂为基、家庭支持为盾、就业观察为路、文化赋能为翼,深入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与社会调研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医暖星光”的初心。
“你画这个,是不是太阳呀?来,我帮你涂一点颜色,好不好?”实践队队员蹲下身与孩子平视而语。实践队走进洛江区北斗星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队员们借鉴TEACCH结构化教学法,结合孤独症儿童“视觉优先”的认知特点,设计、开展了一系列贴合群体需求的互动课程。
拼图认知课上,通过鲜艳图案调动孩子们的观察与逻辑能力;绘画课中,引导孩子们通过手中的彩笔释放情绪;体育课上,通过接力、投球等运动中引导孩子们感知身体力量和社交协作;泉州花灯手工课里,在剪裁、拼接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精细动作,体验非遗传统文化;器官黏土课程中,将抽象认知转化为触觉互动,让孩子们的身体认知与自我建构在触觉体验中逐步实现。
“哪怕只是一个贴纸的鼓励,一次手把手的帮助,也能成为他们走出一步的起点。”队员的这句话,道出了实践队所有参与者的心声。在这些互动中,医学生们体会到了专业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深度交融。
实践队联合泉州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市残联等多家单位,在鲤城区升文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家长喘息活动。该活动以第十九次全国特奥日——“星河音浪・乐见光芒”为主题,通过心灵瑜伽音乐疗愈、香薰DIY等形式,为15组孤独症家庭提供了放松的机会。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辉灿、市残联副理事长郭灿辉、鲤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永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剑辉等莅临现场指导。
当晚,队员们在泉州市中心街区开展了一场爱心义卖活动。实践队将孩子们制作的剪纸、拼贴画等非遗手工文创转化为义卖商品,吸引上百人次行人驻足。义卖所得均用于补贴孤独症家庭。
以“从减压到创收”的双轨支持,这种“喘息服务+成果转化”的模式,既为家长缓解了心理压力,又通过社会倡导为家庭提供了经济赋能,实现了温情中的微型经济赋能,为这些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聚焦成年孤独症群体的就业问题,队员们来到福建省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北斗星辅助性就业基地——星青年驿站,通过实地探访与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孤独症青年群体的就业现状和成长故事。
在这里,队员们跟随青年孤独症群体亲身体验揽件、分拣、配送的全过程,并与他们的家人及同事深入交流。“送快递不是目的,我希望他们能实现自我价值,拥有体面的生活。”——星青年驿站创始人陈美蓉向队员们讲述了基地的创建初衷和星青年们的成长故事。
队员们亲身体验到了孤独症群体日常工作的辛苦,更看到了他们在劳作中展现出的“另一种节奏”的前行方式和那份真实与坚韧。这堂“行走的课堂”,让队员们收获良多。
文化有着温润人心的力量,对于孤独症群体来说,文化的疗愈作用更加深远。实践队走进泉州市孤独症关爱促进会“非遗星工坊”(孤独症群体辅助性就业基地)。
在“闽南语音乐与公益传承”的讲座中,闽南籍传统音乐人詹海清老师现场教授五音发声与腹式呼吸,并讲述“音乐在孤独症干预中的科学价值”。这让队员们从“医”的视角切入“艺”的场域,体会到文化在康复中的独特作用。
随后,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副秘书长、助残部部长,“非遗星工坊”负责人周婷婷老师与实践队进行座谈交流。周婷婷老师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教育干预策略及家庭沟通方式进行细致讲解,队员们也分享了几日来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从医学视角反思人文关怀在专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座谈后,学院团委与泉州市孤独症关爱促进会“非遗星工坊”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此次结对共建构建起“非遗赋能+青春助力+社会共融”的创新模式,为守护孤独症群体开辟了新的可能。
这场扎根基层的实践课,让“健康中国”的理念具化为守护孤独症家庭幸福的行动,成为照亮特殊群体生活的微光。未来,实践队员们将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更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健康中国的壮阔征程中,继续以青春之力护航生命健康,让“医暖星光”照亮更多角落。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