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红色故事宣讲,赓续精神血脉 ——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这个夏天,潍坊学院护星计划团队的成员们背起行囊,踏上了以“红色故事宣讲,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之路。他们走进潍坊周边的红色教育基地、乡村社区与中小学校,用青春之声讲述红色故事,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追寻红色足迹,筑牢宣讲根基

  出发前,护星计划的成员们做足了“功课”。他们围绕潍坊本地红色资源,查阅了《潍坊革命史》《渤海区抗战档案》等史料,整理出“潍县战役中的平民英雄”“渤海区支前模范事迹”“南下干部的家国情怀”等20余个贴近地域、贴近群众的红色故事。

  为了让故事更具感染力,团队成员还走访了5位革命老兵及其后代,92岁的李爷爷讲到战友牺牲时,紧握的拳头和颤抖的声音,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岁月的沉重与伟大。”团队负责人说,这些鲜活的细节被融入宣讲中,成为最动人的“教材”。

  创新宣讲形式,让红色精神“活”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70多年前,就在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用肩膀扛起了枪炮弹药,用双脚丈量了胜利之路……”在潍坊市奎文区樱桃园社区,团队成员以“青春对话青春”的方式开场,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针对不同群体,团队设计了差异化的宣讲方案: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情景剧小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儿童团站岗放哨”“小交通员传递情报”等场景;面向社区老人,组织“忆往昔·话初心”茶话会,邀请老党员与青年学子共话时代变迁;面向乡村群众,编排“红色快板”“三句半”等接地气的节目,将革命故事融入民俗艺术中。

  在昌乐县庵上湖村,团队成员利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流动红色展厅”,通过老照片、旧物件展示和现场讲解,让村民直观感受家乡的革命历史。“以前只知道村里有烈士,听了宣讲才明白,他们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多大代价。”村民刘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红色故事直抵人心的力量。

  以行践初心,让红色血脉代代传

  宣讲之外,团队还开展了“三个一”实践活动:为乡村学校捐赠一批红色书籍,协助社区整理一份红色记忆档案,与留守儿童结对开展一次“红色书信”写作。在临朐县九山镇中心小学,同学们收到《红岩》《小英雄雨来》等书籍后,纷纷写下“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稚嫩却真挚的敬意。

  “我们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更要成为红色精神的践行者。”团队成员张同学说。在潍县战役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期间,她为200余名参观者提供服务,其中一位盲人阿姨的话让她印象深刻:“虽然看不见,但你的讲解让我‘看见’了战士们冲锋的样子。”这让团队更加坚定:特殊教育专业的“无障碍沟通”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中——他们为听障群众准备了手语版宣讲视频,为视障群众录制了音频故事,让红色精神的传递没有“盲区”。

  青春感悟:在传承中汲取成长力量

  “以前觉得红色故事离我们很远,这次实践让我明白,英雄不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团队成员李同学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在整理南下干部档案时,她发现一位潍坊籍干部的家书中,既有对父母的牵挂,更有“不解放全中国不回家”的誓言,“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红色故事是最好的教科书,精神血脉是最宝贵的财富。”团队成员们表示,返校后将继续打磨宣讲内容,组建校内“红色宣讲团”,让更多同龄人在红色故事中汲取成长力量,让赓续精神血脉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作者:蓝馨 来源: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护星计划志愿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青春护星暖童心,实践助农兴乡村——护星计划服务队"护
  •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开展“非遗传承·人道同行”
  • 非遗彩扎“破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新”青年
  • 守护绿水青山,赋能生态振兴——青科学子赴十大乡村振
  • “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双线联动,两类红色场
  • 巢湖学院“三下乡”团队赴歙县:走进红廉文化,赓续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