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深入践行新时代法治理念与廉洁文化建设要求,山东理工大学“红廉法韵”实践团于2025年7月9日至23日,踏上了为期15天的实践征程,奔赴山东省淄博市、济宁市及临沂市,开展了以“法润乡土大地,廉心与民同行”为主题的专题实践活动。来自法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12名青年学子,深入3市5县11个村镇,以青春之力探索“法廉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为筑牢乡村振兴的法治基石添砖加瓦。
深耕文化沃土,激活红色法治基因 实践团紧紧围绕国家“八五”普法规划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深入挖掘鲁南及淄博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致力于让红色法治基因在乡土大地焕发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渔洋故居
在淄博市,实践团走进王渔洋故居,探寻“一代廉吏”的为官之道与家风传承,将其“清、慎、勤”的为官准则与现代公职人员廉洁规范相对照,形成《古今廉吏对照图鉴》;在齐文化廉洁教育基地,成员们系统梳理齐文化中“不饮盗泉”“晏子辞封”等廉政典故,提炼出“尚法、务实、清廉”的精神内核,融入普法宣传素材的创作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戒贪图”
在曲阜孔府,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解析“戒贪图”“家训碑刻”中蕴含的廉洁理念。深入研究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内在联系,精心编撰《儒家廉政与现代法治对照手册》,并积极推动将“礼法合治”思想融入村民议事规则之中。这一举措不仅让古老的儒家廉政智慧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还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加规范、合理的议事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杰纪念馆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嫂纪念馆
实践团前往王杰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进行沉浸式学习。在馆内,成员们深刻领悟“三不伸手”(荣誉、待遇、物质不伸手)、“党群同心”的精神内核。实践团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红色纪律故事集》。在这些作品中,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诠释《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让法律知识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走进乡村百姓的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普法宣讲
在金乡县胡集镇,实践团设立普法宣讲,并设计了反诈问答、模拟调解等一系列互动环节。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覆盖人数超过200人次。通过这些活动,法治观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真正实现了法治宣传的生活化、常态化。
创新实践路径,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针对基层普法效果不佳、廉政认知碎片化等问题,实践团精心构建了三维赋能体系,力求从多个维度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老年人普及法律知识
在卜集镇,实践团开展“分众化”宣讲活动。实践团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为老年人剖析防诈案例,提高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为青少年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向种植大户讲解土地流转法规,保障农业生产的合法有序进行。同时,实践团创新采用“民生场景沉浸法”,积极参与村民议事会,详细记录纠纷调解案例。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梳理出土地承包、赡养纠纷等5类高频法律需求,并据此形成《乡村法治盲区破解路线图》,为精准解决乡村法治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儿童普及法律知识
实践团协助4个村修订村务公开细则。在临沂岱庄镇,实践团移植“村务质询会”模式,设计“微权力推演”实验,模拟基层干部可能面临的20类廉政风险场景。通过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廉政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金乡检察院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实践团与金乡检察院、沂南法院联合开发“乡村法治力”评估工具,为科学评估乡村法治建设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还搭建线上法律咨询平台,并留存3条普法短视频。这些措施构建起了一个长效的校地共育机制,确保了法治服务在乡村的可持续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沂南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座谈交流
淬炼青年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实践团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多方认可。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推动济宁平安佳苑社区设立“法治驿站”,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推动临沂南村社区建立“廉政故事角”,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提出的相关建议被4个乡镇纳入村规民约修订案,切实推动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此次实践也让团队成员得到了充分锻炼。成员们撰写了总计6000字的调研报告。队长王雨鑫在总结会上感慨地说:“这次实践就像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真正读懂了中国乡村的法治脉搏。”在实践中,成员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如团队口号“普法润乡土,廉政守初心”所表达的那样,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是新时代青年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体现。展望未来,“红廉法韵”社会实践团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扎根大地,将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