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三色青春绘振兴,何家村的非遗、课堂与粉香

  在重庆市武隆区浩口乡何家村,三种色彩正在夏日里交融:仡佬族蜡染的靛蓝色晕染着文化记忆,留守儿童作业本上的红色批注跳动着希望,晾晒场上的红苕粉泛着雪白光晕——这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实践团留下的青春印记。

  走进非遗传承人王婆婆的吊脚楼,队员们正跟着学习蜡染。铜刀蘸着蜂蜡在白布上游走,王婆婆的手布满老茧却稳如磐石:“这‘蝴蝶探花’是我们仡佬人对好日子的念想。”队员袁志瑞学得认真,蜡线歪了就用温水改,最终在布上画出一朵带着“小缺口”的花。“婆婆说,不完美才是生活的样子。”她把作品送给村里的小女孩,换来一串清脆的笑声。

  午后的农家院坝成了临时课堂。队员陈欣怡正给留守儿童小宇讲数学题,旁边的蜡染小课堂上,队员曾宇明教孩子们用彩笔模拟蜡染图案。“我画的是红苕粉,爷爷说这个能卖钱。”10岁的小雨举着画纸,眼里闪着光。队员们还发现,村里孩子普遍怕写作文,便带他们去田埂上观察红苕藤,“把看到的、闻到的写下来,就是最好的文章。”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又跟着李爷爷走进红苕粉作坊。石磨转动的吱呀声里,红苕浆慢慢渗出,经过三次过滤、两天晾晒,才能变成雪白的粉皮。“这手艺传了三代,就是没销路。”李爷爷的话让队员们红了眼。他们一边用镜头记录下11道工序,一边开起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何家村的‘天然蛋白粉’!”

  夜色渐浓,队员们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感悟:“蜡染里有文化的根,课堂里有未来的芽,红苕粉里有日子的甜——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根更深、芽更壮、日子更甜。”

作者:张涪翔 来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青耘何家村”乡村振兴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跨校携手探非遗 匠心传承谱新篇
  • 跨校携手探非遗 匠心传承谱新篇
  • 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非遗寻迹”社会实践团走进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开启了一场以“走进非遗·匠心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 07-28
  • 江西财经大学学子井冈“征”激活红色青春基因
  • 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粿然是你” 实践团携手成
  • 小井大井“VR行”,江西财经大学师生开启红色传承新玩
  • 江财学子小岗行:青春赋能振兴路,小岗实践显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