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生态治理的“终端屏障”,污水处理厂是守护流域水质的关键一环,7月23日,桂林理工大学“问水平陆,青力青为”实践团赴钦州河东污水处理厂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实践团抵达后,首先与污水处理厂张厂长开展交流。张厂长结合厂区规划图与运营数据,系统介绍了厂区整体建设情况——作为钦州市重要的污水处理设施,该厂设计处理规模、服务区域覆盖范围明确,采用的主体工艺技术成熟可靠,可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等污染物,处理后的尾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对改善钦江流域水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随后,在张厂长及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深入厂区作业现场,依次参观粗格栅、改良A²O+MBBR工艺、沉淀池、深度处理车间等关键环节,沉浸式了解污水处理全流程。“污水首先通过格栅去除大块垃圾,再进入生化池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技术人员结合现场设备运行状态,详细讲解各环节的工艺原理和操作要点。
实践团成员现场近距离观察污水从浑浊到清澈的变化过程,对“物理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净化”的处理逻辑有了直观感知。“书本上的活性污泥法、膜过滤技术,今天在现场看到了实际应用,理解更深刻了。”一位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中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污泥脱水间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MBBR工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A2O工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二沉池
在中控室,数字化监测平台与智能调控系统稳定运行,精准数据反馈、自动化操作流程,充分展现“智慧水务”对污水处理的科技赋能,让实践团深刻理解科技驱动生态环保的实践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中控室
实地调研结束后,实践团返回会议室,与厂长及各部门班长围绕工艺改进、设备运维、成本控制及生态责任展开座谈交流。工艺层面,污水处理厂通过增设预缺氧环节,缓解溶解氧对厌氧环境的干扰,提升处理效能;运用MBBR工艺,依托膜构造优势扩大接触面积,与MBR工艺形成技术互补。设备运维维度,膜组件需定期清理以避免堵塞,性能衰减时及时更换,故障排查通过自控系统报警、通讯提示,协同人工巡查与监控实现高效处置。成本控制方面,运行费用由政府参照2006年标准给予补贴,居民水费涵盖污水处理成本;冬季低温因水体来源特性与微生物代谢产热,对处理系统影响有限,工艺将随节能减排需求动态优化,在改造成本可控时积极引入新技术提效。实践团结合平陆运河生态保护目标,深入探讨污水处理厂在流域污染防控中的角色定位。同时聚焦工艺优化、数据协同等路径,为运河沿线工业污染防控、农业面源治理建言献策,筑牢平陆运河生态建设的“污水治理防线”。
图为实践团与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
此次钦州河东污水处理厂调研,让实践团成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衔接,对污水处理在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清晰认知。实践团表示,将整合调研数据,深度融入平陆运河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打磨科学可行的生态保护方案,以“守护运河生态底色,赋能绿色发展”为使命,用环境学科专业知识助力区域绿色发展,让青春智慧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中闪光,为平陆运河生态建设持续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钦州市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与实践团成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