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江西财经大学学子井冈“征”激活红色青春基因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7月20日,江西财经大学井冈山VR科创团踏着晨露,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于井冈山的红土地上追寻历史足迹,在风雨中感悟革命精神的磅礴力量,收获了深刻且丰硕的精神成果。

黄洋界畔寻史迹,信仰之光引前行

       清晨,科创团乘车抵达黄洋界,在风雨中走向庄严肃穆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主碑与横碑矗立山间,领队老师生动讲解着那段历史:1928年,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被湘赣敌军4个团围困,却凭借坚定信念和灵活战术死守阵地。主碑正面“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刚劲有力,背面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风雨中更显厚重;横碑上《西江月·井冈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诗句,定格了红军绝境坚守的英勇。随后,科创团来到黄洋界哨口,那门见证奇迹的迫击炮静静伫立在工事旁。当年战斗中,红军仅有三发炮弹,最后一发精准击中敌军阵地,吓得敌军连夜溃逃,成为胜利的关键。参观哨口的战壕、掩体以及旁侧的滚木礌石,团员们直观感受到红军依托险要地势抗敌的智慧。这一系列体验让团员们深切体会到当年红军以少胜多的不易,领悟到“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军事智慧。那“星星之火”般的信仰力量,正是革命火种能在绝境中延续的根源,为团员们树立了坚定的精神标杆。

急行山路磨意志,艰苦奋斗展风采

       稍作休整,急行军的号角吹响。科创团成员化身为奔赴大部队汇合点的红军战士,沿蜿蜒山路收集草药与情报线索,向茅坪镇坝上村行进。团员们分工合作,在保证行军速度的同时完成任务。山路崎岖,汗水浸透衣衫,但无人喊累,大家相互扶持、斗志昂扬。这场急行军体验,让团员们切身感受到当年红军行军的艰辛与坚毅。他们深刻理解到,“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每一步前行的实践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团员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坝上制餐话情长,鱼水深情暖心房

       正午时分,科创团走进坝上村老乡李玉华家,亲手制作一顿地道的红军餐。杀鱼时的水花四溅,生火时的炊烟袅袅,炒菜时的香气升腾,用餐时的欢声笑语,简单食材在分工协作中幻化出烟火温情。饭后,大家主动帮老乡收拾碗筷、打扫灶台,还拉着老乡在院子里拍摄了合照。在与老乡的闲聊访谈中,团员们了解到老区的发展变迁:从破旧土屋到崭新楼房,从泥泞小道到平坦公路。这份烟火气让团员们深刻感悟到“依靠群众”的深刻内涵,军民鱼水情正是革命胜利与老区发展的根本保障。这种深厚的情感,让团员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激发了他们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角楼中悟真谛,实事求是启新程

       在八角楼,科创团现场聆听了“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现场教学。古朴小楼里,昏暗灯光下,郭媛老师深情讲述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光辉著作的情景。当年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以实事求是精神探索革命新道路,在黑暗中点亮前行的灯。团员们举起VR相机,精准捕捉屋内每一处历史印记:跳动的油灯光影、斑驳的木桌纹路、墙上的文献手稿,希望通过技术让这份精神力量跨越时空传递。通过这次现场教学,团员们深刻领悟到,“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不仅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更是指引当代青年前行的精神坐标。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方向。

       一天的实践在暮色中落幕,黄洋界的炮声、急行军的脚步、老乡家的炊烟、八角楼的灯光,共同在科创团成员心中留下红色印记。江西财经大学井冈山VR科创团的成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把井冈山精神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文/蒋正滔 卢嫣 徐瑞梓 图/蒋正滔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跨校携手探非遗 匠心传承谱新篇
  • 跨校携手探非遗 匠心传承谱新篇
  • 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非遗寻迹”社会实践团走进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开启了一场以“走进非遗·匠心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 07-28
  • 江西财经大学学子井冈“征”激活红色青春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