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星火兴乡” 实践团的邳州学子们,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谊回到邳州,开启了为期十天的暑期实践之旅。从 7 月 9 日至 18 日,他们追寻革命先辈的脚步探访红色场馆,深入乡村田间了解发展新貌,走进村民中间开展红色宣讲,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既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又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用青春的行动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
邳州市博物馆里,泛黄的革命书信和锈迹斑斑的旧式武器静静摆放着,戴蔚侠、徐林侠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再现。团队成员张研研站在展柜前,凝视着这些老物件,满是感触:“这些东西就像刻着时光的符号,把家乡那段满是艰辛却热血沸腾的革命过往讲给我们听。” 在侯德明艺术作品展上,近百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画作,以艺术的形式描绘出邳州的历史变迁和乡土风情,让学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王杰烈士纪念馆中,“一心为革命” 的坚定信念和 “三不伸手” 的高尚品德,通过一件件实物展品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实践团成员。团队负责人白雪莲深有感触:“先烈们用生命搭起的精神高塔,得靠我们不停奋斗去守护、去延续。” 这话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离开红色场馆,走进乡村田野,议堂镇议堂村的崭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坤的带领下,实践团看到:整合重建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专门为老人规划的住房温馨舒适,3 元就能吃上热乎饭菜的老人食堂里,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张山龙望着河边随风摇曳的垂柳和清澈的碧波,不由得赞叹:“这哪还是我记忆里的农村啊,完全是个宜居的幸福窝!”
“议堂之窗” 红色议事堂内,抗战时期的手推车、泛黄的路线图,承载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墙上新旧对比的村庄照片,则清晰地展现了村庄从旧貌到新颜的巨大变化。姜欣一边认真记录,一边念叨:“老物件里藏着化不开的乡愁,新变化里满是向前冲的劲儿。”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红色议事堂 张山龙摄
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和农产品展示馆,实践团了解到,议堂村正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乡土特色,大力发展柳编、红色研学等产业。搬迁后整合的土地上,水稻与柳枝长势喜人,相互映衬,不仅让村集体的收入不断增加,也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杨泽凡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笑着打趣:“把土地琢磨透了用好喽,老百姓才能真真切切尝到甜头。”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柳枝生长情况 张山龙摄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还走进村活动室,为孩子们讲述小萝卜头狱中坚持学习、王杰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带领他们诵读《童心向党》,并向他们展示我国在航天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也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当科学家,给国家出份力!” 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让现场充满了温暖与感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的画面,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 张山龙 摄
说起这次暑期实践,团队成员们都表示收获很大。周丹宇坦言:“红色故事帮我们找准了精神路标,乡村的大变化让我们瞧见了实干的分量。咱是学计算机的,以后想把数字化技术带回咱家乡,用代码给乡村振兴画张更美的图。这是从家乡这儿攒的劲儿,也是给家乡的青春约定。”
作者 白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