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郑大学子探秘河南博物院 千年文物焕发时代生机

       2025年6月21日,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溯源华夏”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南博物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华夏文明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走进1号展馆,实践团成员重点考察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其中仰韶文化和大河村文化的彩陶尤为精彩,这些陶器上的鱼纹、花瓣纹和太阳纹不仅展现了先民的审美,更蕴含着图腾崇拜和天文观测等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吴悦嘉在笔记上描摹彩陶上的纹饰,并将其与现代建筑常用纹饰相对照,发现现代纹饰是彩陶纹饰的继承与再创新,这也让实践队成员们意识到古老文明通过传承在当下持续焕发独特魅力。

  在“夏商西周”展区,商代早期青铜礼器杜岭方鼎吸引了成员注意,团队成员陈诗佳向大家介绍到:“杜岭方鼎造型方正,纹饰简洁庄重,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青铜方鼎之一,为研究商代早期中原地区青铜文明发展水平及社会礼制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杜岭方鼎的不远处即是商代晚期青铜重器妇好鸮尊。其整体作鸮形,队员们从声学原理角度提出了新见解。"鸮尊的造型可能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其独特的'雷达'结构或许还具备声音收集功能,这在军事侦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团队成员陈问问向来观赏的游客们分享自己发现的鸮尊知识。
  “春秋战国”展区的莲鹤方壶,以独特造型打破商周青铜器风格,作为春秋青铜工艺创新之作,实践团中有良好美术功底的时佳琪从美学角度进行创新解读:“莲花象征高洁,飞鹤代表自由,这正是春秋时期思想解放的物化体现”。
  步入“秦汉一统”展区,云纹铜禁吸引众人驻足。其采用失蜡法铸造,见证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突破,实践团参观时恰好碰上有团队用现场演示失蜡法蜡模的铸造。实践团和游客们围成一圈,认真观察这一2000年前的工艺。“太神奇了!原来战国时期就有这么精密的铸造工艺。”参与体验的实践团成员高静萱兴奋地说。

  接下来出场的绿釉立姿陶狗却与前二者严肃的风格不同,其造型憨态可掬,凭借栩栩如生的形态、质朴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脱颖而出,成为河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实践团成员陈诗佳指着陶狗卷曲的尾巴讲解道,“这种特殊的造型在东汉墓葬中很常见,我们推测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宠物犬品种。”团队成员在现场展示了一组汉代画像石拓片,用拓片将历史与现在联系起来,为观众们讲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关系。
  漫步“宋辽金元”展区,汝窑瓶的天青色釉面温润典雅,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定格着汝窑瓷器的审美追求,实践团成员陈问问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瓷器的历史、工艺和文化价值,现场互动氛围十分热烈。

  参观后,实践团随机访谈观众,对方以“震撼、沉浸、惊喜”概括体验——震撼于国宝文物与历史厚重,沉浸于场景复原与互动体验,惊喜于文物文创等细节。

  此次实践,队员明晰河南地区华夏文明脉络。他们表示,将转化实践成果,借新媒体讲好文物故事,推动公众珍视文明瑰宝。(通讯员陈诗佳吴悦嘉)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四进”添活力 赓续红色血脉
  • 近日,滁州学院机电学子以“烽火记忆八十载,数字传承续薪火”为主题,通过“四进”行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互动式宣讲、创新化表达推
  •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