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南阳理工学院社会实践队怀揣着传承非遗、关爱留守儿童的美好愿景,奔赴南阳市淅川县开启了一场以“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成员们通过多次会议研讨,综合考虑非遗项目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文化内涵,最终确定了漆扇制作、剪纸艺术、扎染工艺、书法这四大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志愿者们提前细致备齐各类活动物资,精心搭建起一个让当地学生零距离体验非遗魅力的实践平台。活动当日,当地200余名学生满怀期待地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
笔墨传情:题字环节深化文化认同
题字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题字组负责人和老师提前做了充分准备,精心准备了楷书、行书、篆书三种字体模板,并针对不同作品设计个性化内容。在为漆扇题字时,老师巧妙地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让色彩与文字相得益彰。比如在渐变蓝的扇面上书写“青出于蓝”,寓意着学生们能够超越前人,不断进步;在金红交织的扇面题写“吉星高照”,寄托着对学生们美好未来的祝愿。
笔墨传情:师者雅韵题画扇,古风今意共流芳
在题字区域,南阳理工学院几位擅长书法的老师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他们不仅为孩子们的漆扇作品题写饱含深意的寄语,还与当地教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扇题字”交流。当地老师带来一把花鸟画扇,画中鸟儿灵动活泼,仿佛在枝头欢快歌唱;花朵娇艳欲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挥毫题下“花香鸟语”四字,字体飘逸洒脱,犹如行云流水,仿佛将画中的生机与活力都凝聚在了笔墨之间。两位老师一边欣赏着题好字的画扇,一边深入交流着书画创作的心得。从笔法的轻重缓急谈到构图的艺术布局,从传统技法的传承创新聊到现代审美的融合发展。周围的师生们围拢过来,静静聆听,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图为画扇品鉴。杨博达 供图
古今碰撞:学生趣求游戏字,传统新风共翩跹
当地的学生们充满奇思妙想,他们拿着自己制作的漆扇、剪纸作品,围到老师身边,请求题写一些与他们喜爱的游戏相关的内容。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漆扇,扇面上色彩斑斓,宛如一幅梦幻的画卷。他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一丝羞涩又充满期待地说:“老师,您能帮我写‘国服达摩’吗?我在游戏里最喜欢用达摩这个英雄啦!”老师微笑着接过扇子,在扇面上认真写下这四个字,字体刚劲有力,仿佛赋予了扇子一种别样的力量,也传递着对学生爱好的尊重和理解。更有趣的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挤到老师面前,大声说:“老师,给我写‘权威’!我要让所有人都听我的!”老师被他的天真逗乐了,一边写下这两个字,一边耐心地说:“‘权威’可不仅仅是在游戏里哦,在生活中,我们要靠自己的品德和学识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才是真正的权威。”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简单的话语或许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关于成长和责任的种子。
图为题字作品。杨博达 供图
题韵传情:笔墨温情与文化交融
活动还特别设置了“教师题字”环节,邀请当地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作品。老师们纷纷在扇面上写下“厚德载物”“天道酬勤”“清风明月”等字样,扇面与墨色相得益彰,传递着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位当地老师感慨地说:“这些老手艺能传到孩子手里,比什么都珍贵。”这句话道出了大家对非遗传承的深切期望。
图为教师题字作品。杨博达 供图
薪火相传:非遗教育开启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非遗文化能够在当地持续传承和发展,活动尾声,队员们还贴心地留下“非遗教育工具包”,里面包含颜料、刻刀、教学视频等物资,为后续的非遗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起点。”实践队指导老师王教授说。
暮色降临时,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作品在广场列队,漆扇的流光、剪纸的红艳、扎染的靛蓝在夕阳下交织成流动的文化长河。这抹绚丽的色彩,正从淅川出发,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活动结束大合照。秦正阳 供图
(通讯员 陈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