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七月,薪火相传。近日,“地脉传星 身临旗境” 实践团队开展了探访退伍老兵、宣讲 “两弹一星” 精神系列活动,以亲身体验与生动讲述,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永续流淌。
对话老兵:在峥嵘故事中触摸忠诚底色
2025 年 7 月 18日,成都市新津区骑龙社区的午后格外温暖。“地脉传星 身临旗境” 三下乡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走进了两位退伍老兵的生活,在一枚枚勋章与一道道皱纹间,打捞那些镌刻着忠诚与担当的烽火记忆。
“怕死就不当兵!” 参加过重大战役的老战士肖成文,一句话便将众人拉回枪林弹雨的年代。他忆起战友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的岁月:“枪林弹雨里,谁都怕,但身后是家国,就不能退。” 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让在场学子眼眶湿润。
而另一位老兵陈均的故事,则诠释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坚守。“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从军营到社区,他将 “服务人民” 的本色融入日常:调解邻里纠纷、宣传政策法规、搜集社情民意…… 在骑龙社区 “群众工作之家” 的岗位上,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续写着军人的担当。
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是鲜活的人生。 团队成员们仔细聆听着,认真记录着。老兵们朴实的话语里,藏着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战斗精神,也藏着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 的赤子之心。这场对话,让青年们真正懂得:所谓 “军魂”,正是在生死考验前不退缩、在平凡岗位上不懈怠的坚守。
宣讲 “两弹一星”:在科学史诗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5年7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 “两弹一星” 精神宣讲活动,正以趣味互动点燃社区小朋友们的爱国热情。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通过生动讲解、“双 C 萌宠团” 绘本故事与创意绘画,让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的精神种子悄然发芽。
“‘两弹’是原子弹、导弹,‘一星’是人造卫星 —— 它们不只是武器与科技成果,更是中华民族挺直腰杆的底气!” 宣讲中,青年学子从 1964 年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讲起:为了这声 “东方巨响”,王淦昌隐姓埋名十七载,写下 “王京” 二字时那句 “我愿以身许国”;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瞬间,与警卫员紧紧相拥保护核试验数据,用生命践行使命。这些故事,让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双 C 萌宠团” 的加入更让宣讲妙趣横生:秦山核电的 “秦羽鹭” 象征清洁能源,福清核电的 “福噜噜” 代表责任担当…… 它们带着绘本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将核电原理、核技术应用化作生动故事。最后的绘画环节里,孩子们笔下的 “核” 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 “守护和平的盾牌”“照亮万家的能源”“探索宇宙的引擎”。
一位小朋友举着画纸介绍自己的画作,并感叹道:“原来科学家爷爷这么勇敢!”。这场宣讲,让 “两弹一星” 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激励小朋友们探索未知、报效祖国的动力。
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照亮青春征程
无论是老兵的峥嵘岁月,还是 “两弹一星” 元勋的赤子之心,传递的都是同一种力量 —— 那是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担当,在平凡中坚守初心的执着,在征途上勇攀高峰的信念。
“老兵的枪膛里装着家国,科学家的试管里盛着民族。” 正如 “地脉传星 身临旗境” 团队成员所说,两代人的故事跨越时空,却在 “爱国” 与 “奉献” 的坐标上交汇。如今,青年学子接过接力棒:或走进社区记录历史,或站上讲台传播精神,用行动证明红色基因从未褪色。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星辰大海,征途正长。当青春与红色记忆相遇,当传承与时代使命同行,那句 “薪火不灭,代代相传” 的誓言,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写下更加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