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访洪庆艺术协会赏文艺瑰宝 悟乡土情怀

         七月流火,热情不减。7月17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已在校门集结完毕。怀揣着对基层文艺创作生态的浓厚兴趣,特别是聚焦于新兴的“拇指作家”现象及其背后农民写作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踏上了前往西安市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的旅程。车轮滚滚,承载的是我们探寻鲜活乡土文化样本、为“拇指作家”研究积累第一手素材的初心与期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路桄畅老师、杨民社老师与其爱人的合影。 赖峪楦 摄
 
长廊墨韵:笔绘洪庆筋骨魂
         抵达洪庆文化艺术协会,古朴雅致的氛围扑面而来。在协会路老师的热情引导下,我们的实践之旅首先从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开始——参观协会精心布置的作品陈列馆。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一座浓缩了洪庆地区历史人文与时代风貌的艺术殿堂。长长的书画长廊首先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百余幅书画作品错落有致地悬挂着,共同铺陈开一幅生动的地域文化长卷。遒劲有力的关中山水泼墨,笔走龙蛇间尽显秦岭渭水的雄浑气魄;朴拙生动的民俗生活速写,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的烟火日常,仿佛能听到乡亲们的笑语喧阗。每一幅作品都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洪庆水土筋骨与灵魂的具象化表达,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作品展。 岳思滢 摄
 
赤子笔谈:立人立文,破壁而思
         带着观展的感动与思考,我们迎来了此行最重要的环节——深度访谈农民诗人、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鄠邑区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杨明社老师。杨老师精神矍铄,言谈间充满了对乡土和文学的热爱。访谈伊始,他便掷地有声地亮出了自己的创作基石:“先做人,后做文!人品决定作品的价值。”这朴素的箴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结合自己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的身份,阐释了创作理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契合:“写作如同种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深耕生活的土壤,扎根于我们的人民。” 回忆起点燃文学梦想的高中岁月,杨老师眼中闪烁着光芒,坦言“每个人心中都曾有一个作家梦”。他鼓励所有有志于写作的朋友,尤其是农民创作者,要“从身边的事入手,写熟悉的人”,强调“我手写我心”是农民写作最核心的灵魂,唯有真诚表达,文字才有生命力。这种扎根泥土的笔尖信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访谈的核心自然聚焦到本次实践的主题——“拇指作家”现象。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农民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创作时,杨老师展现出了开放而务实的态度。他充分肯定了新媒体技术对普及创作、降低门槛的巨大推动作用:“微信、抖音这些平台,就像给田野装上了翅膀,让那些原本只在田埂间、炕头上吟唱的诗意,有机会飞越山野,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听见。”杨老师敏锐地指出,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作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长久以来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文化壁垒”,让乡村的声音得以直接、快速地传播。然而,作为一位深谙创作规律的资深写作者,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审慎思考。他提醒蓬勃发展的“拇指作家”们,要警惕碎片化表达对思想深度的潜在消解:“指尖滑动间,灵感稍纵即逝,容易满足于即时的、浅表的记录。真正的创作,还需要沉下心来,对生活进行更深入的观察、思考和沉淀,让短暂的灵感火花淬炼成有分量的文字结晶。” 这番见解,既肯定了新媒介的优势,也点明了创作者需要坚守的深度追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杨明社老师 岳思滢 摄
 

 
作者:马艺涵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西安外国语大学三下乡农民诗歌写作调研
  • 对话陕西农民诗歌代表人物领悟农民文学发展现状
  • 西外学子三下乡青春执笔溯文脉对话泥土蕴真情
  • 西外学子三下乡听农民诗人谈诗与乡土探 拇指作家新发展
  • 访洪庆艺术协会赏文艺瑰宝 悟乡土情怀
  • 西外学子对话农民诗歌领军人物
  • 西外学子对话农民诗歌领军人物
  • 西安外国语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继续深入调研新时代农民写作现状,于7月17日前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拜访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常务理
  • 07-19
  • 严防涉老诈骗,守护晚年福祉——实践团携手社区拍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