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一早,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以关中为调研重点,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西安灞桥。为了探寻农民写作的独特价值、现状及发展路径,了解其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对“拇指作家”这一新兴创作群体的看法,为农民写作者和“拇指作家”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为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增添视角。实践团成员采访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常务理事、灞桥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路桄畅老师。
图为实践团专访路桄畅副会长。 岳思滢 摄 路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学会,邀请成员们参观学会作家的文学作品、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从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成员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美轮美奂的意境、十分优美的笔触、贴切生活的内容……采访环节,路桄畅老师从农民诗歌的起源开始讲起:农民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书,同时经历了不同时代下的思想的转变与创新。这种新奇的思考启迪了在座的各位实践团成员,刷新并加速了成员们对农民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路老师以具体的不同时代农民诗歌为例,详细介绍了跌宕起伏的农民诗歌发展历程。第一代农民诗人因专业文化素质较为低下,缺乏意境设置的思维,并且常常借助快板形式抒发感情,所以呈现出理论性较弱但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第二代农民诗人选择在诗歌创作上创新,哲学思维、人物形象、描写对象等都发上的或多或少的转变;第三代农民诗人脱离以往只写土地的单一选择,摆脱了“诗歌必须强化政治观念”的禁锢,充分展现了城乡、内心情感等内容,比兴、信天游等手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农民诗歌,“乡土情怀”永远是诗歌作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路桄畅老师在采访中用一句话完整概括了目前陕西农民诗歌与诗人发展的现状与困境:“陕西黄土高原太深,人一脚踏进去,好多优秀作品被埋没,缺乏机遇与灵性”。农民诗歌内容过分脱离农村,部分诗人写作方向转变,将对土地的情转移到城市等视界,对农村的人文关怀逐渐消失,诗歌内容深度不够,远度不足。农民诗人生活艰苦,依靠农活赚钱养家,农活多但收入低生存难;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较差,政府重视程度与宣传力度不高,诗人或作品人气高才会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普通诗人难以做到真正出圈;部分农民诗人因无法承担与支付高昂的经费无法做到自己出版诗作等等问题。在路老师的详细解说下,实践团成员们对农民诗歌发展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采访过程中,路老师就“拇指作家”这一标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自己会使用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辅助写作,如在灵感迸发的瞬间,用语音将其记录下来。路老师将人工智能当成辅助工具而非依赖主体,所以他认为在现代语境下,大众必须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和融媒体,而非一味地保守面对,故步自封。但不可否认的是,融媒体上的部分作家诗人文化素养低,在快节奏时代只为获取流量,不认真思考写作,导致文章层次差,深度与远度不及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家诗人。在路桄畅老师的眼中,真正的优秀作品必须具有以下特点:表现出世界美好的向往;提出人文关怀的正义性引导与正确的思维引导;诗歌在各方面做到“美”,即音乐美、意象美、语言美;多角度描述对象与多视角思考问题等等;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存欲望感等等。同时路老师还提出诗歌中的情怀应是民族情节、人文关怀、对社会和宇宙的关爱的融合凝结。实践团成员在路老师引经据典、形象举例的说明下,明晰了一部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需要经历数千次的细心打磨,关乎到作家本人文化底蕴的积淀与人文高度的提升,使成员们更加坚定农民诗人的伟大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杨民社、路桄畅等合影。 赖屿楦 摄 此次灞桥之行,实践团成员不仅感受到了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结果,更从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学会作家身上,看到了农民文学发展的现状、困境与突围方式。他们用自己对乡土浓厚的情怀深刻地诠释着“人的爱有多大,路能走多远”的道理。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农民诗歌在乡土文化传承这方面的时代意义,为农民“拇指作家”的发展获取有益见解,为项目研究提供丰富素材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