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洪庆文艺协会工作室,在这里实践团成员见到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书记杨民社老师、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洪庆文艺协会会长路桄畅老师、《灞河两岸》的主编王建西老师。与三位老师深入交流,倾听和探讨了对陕西农民文学发展的状况与对文学困境的看法。让实践团成员醍醐灌顶。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路桄畅老师、杨民社老师与其爱人的合影。 赖峪楦 摄
访洪庆艺术协会:赏文艺作品,观洪庆风貌
7月17日早,实践团成员们到达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来到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路桄畅老师在洪庆文艺协会的工作室,在这里,实践团成员见到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书记杨民社老师,《灞河两岸》的主编王建西老师。老师们对实践团成员的到来都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路桄畅老师先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洪庆文艺协会的作品作家展,各式各样、多种多样的作品,让实践团成员们连连赞叹,路老师表示,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作品。作品旁也附着着作家的履历,作家老师们的履历都十分丰富,不光光在文艺方面有建树,在别的方面也是佼佼者,多面开花。路老师说,洪庆文艺协会卧虎藏龙。
深度对话路桄畅老师:探寻陕西农民文学发展,探讨青年人对文学的态度
在参观完各位文艺界大家的作品展后,实践团成员对路桄畅老师进行了采访。通过实践团成员在前期的调研准备工作时了解到的情况,路桄畅老师在前些天获得得了茅盾文学杯一等奖。实践团成员怀揣着敬仰与尊敬,对路老师进行了采访。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路桄畅老师。岳思滢 摄
首先路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了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发展的历程,讲述了在路老师眼中的诗可以追溯到《诗经》。路老师讲解,现当代以来,农民诗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变化,从王老九时期的快板形式、朗朗上口,到李强华“管它是云是羊,一起吆进家门。”中的生动意象,这就是农民文学的一种变化,路老师强调这种变化是由社会变化造成的,农民诗人的学历普遍比之前高一些。
在谈论到乡土情怀时,路老师举了一个陕北作家的例子“红红的洋芋养育了红红的脸蛋。”这是诗歌中的不经意中惠流露出的,不是谁可以刻意为之的,这都是自然的,这也是最真实的。实践团成员询问路桄畅老师对于农民文学发展现状,路老师说,真正通过务农为生的农民文学作家十分辛苦,依靠土地的收入很难养活自己,但还是有一颗向往文学的心,这种赤诚的热情,让实践团成员佩服。路桄畅老师还说了一句话,概括了陕西农民文学发展的现状“陕西的黄土太深了,埋没了许多人。”陕西的黄土不仅仅是陕西特有的自然现象,还是陕西文学积淀深厚,从而拉高了文学的门槛。 农民文学还有一个问题是自媒体发达导致的,自媒体的发展,让每个都可以说话,让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审查机制不严谨,让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都能在大家眼前出现,这也就形成了作者比读者多,满大家都是艺术家,没有几个听众的创作困境。
最后,路老师给予年轻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建议。年轻人创作的接地气的东西太少了,经历太少,所以无法写出对事物的复杂感悟,只能通过想象,但是想象也是好的,最起码在创作,要鼓励年轻人创作。现在年轻人也有优点,文化素养高,有理论知识。不会出现之前王老九时期的不会写字的情况。
路老师在最后大力鼓励了实践团成员,对实践团成员的调研行为进行了肯定,对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的发展也做了美好展望。陕西农民文学是黄沙中的金子,不论陕西的黄沙多深、多厚,最终都会被淘出来,然后绽放耀眼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