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发民企活力、共筑乡村繁荣,成为时代之问;而赋能政策优化、提升法治效能,则是破题之钥。7月3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法润八桂产业兴邦”实践团带着这两道命题走进柳州融安县,以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融安金桔”为样本,展开全链条调研,探寻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法治路径。
金果出山: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 七月的融安,连绵起伏的金桔树被夏季雨水洗得翠绿。广西师范大学“法润八桂产业兴邦”实践团第一站便扎进爱田农业的生产基地。在爱田农业负责人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了融安金桔丰收背后的隐忧,雨水偏多、病虫害风险高、缺乏专业植保人才等,这也表明了民营企业对气象预警、农技下沉的迫切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参观融安金桔种植园
在分拣包装车间,一个细节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每颗精选金桔都被独立包裹进“费列罗式”金箔纸中。“这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负责人解释道。队员们亲手触摸金箔包裹的金桔,直观感受到品牌化对农产品“身价”的跃升。
团队成员还了解到,企业正积极拥抱线上,通过短视频吸引消费者。“线上刚起步,直播是下一步目标。”负责人表示。这引发了队员们对农产品电商如何突破流量瓶颈、实现可持续运营的思考。

图为融安金桔核心生产基地
痛点直击:产业链的三大挑战
“融安金桔”四个字,是国家地理标志,更是企业眼中的“金字招牌”。然而,团队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这座“护城河”仍显单薄。线上平台偶尔出现以低价劣质果冒充融安出品,企业却因缺乏统一溯源体系,维权成本高、周期长。同时还有资金“活水”延迟下发。政策申请流程因政府“放管服”改革已简化,流程不冗长,但存在政府资金拨付延迟的问题,对企业运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深加工车间里,自主研发人员的缺乏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企业代表交谈,了解爱田企业发展状况
青年思考:破局之路的关键 一颗小小的融安金桔,承载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从政府护航的地标保护、企业探索的品牌升级与三产融合,到迫切需要疏通的资金血脉与人才活水,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产业振兴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团队成员认为,要推动融安金桔产业行稳致远,成为真正的富民强村“黄金果”,两大关键问题需优先解决:一是打通资金落地“快车道”,建立更高效、透明的政策资金落实与监督机制,缓解基层财政压力对政策红利释放的迟滞影响,让好政策真正及时转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动能。
其次是筑牢科技创新“人才基”,政府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并支持企业自主科研创新与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同时,更要立足法治框架,引导相关部门构建财税减免、金融扶持、权益保障等多维度协同的法律激励体系——以此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筑牢制度基石,并通过明确合作各方的法律权责与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有序向乡村产业流动,在法治轨道上破解创新瓶颈,为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保障。

图为团队成员与爱田企业负责人合影
一颗小小的融安金桔,从枝头到消费者手中,浓缩了科技兴农的探索、品牌强农的雄心,也映射着政策落地、人才短板等乡村振兴路上的共性课题。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法润八桂产业兴邦”实践团将继续关注融安金桔产业的发展,并思考青年学子如何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潮中贡献智慧与力量。随着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协同,这颗闪耀在桂北山乡的“黄金密码”,必将释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振兴之光。
图/广西师范大学“法润八桂 产业兴邦”实践团
文/何姝睿、盘云薇、何杰昭、熊礼瑶